三、善用校对符号
校对符号是在长期的报刊书籍出版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稿件从写作到编辑结束,有或删节、增补,或调换、挪动,或分段、或合并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公认确定的符号来表明,以便接受者清楚地会意,校对符号便应运而生。其原本用于编辑和校对人员以及排版工人之间所用的“联络语言”,但实际运用范围已经扩大。作者与编辑之间,以至日常书面语交往中都可用来交换意见。过去人工修改稿件编辑运用校对符号频繁,现在电脑普及,打印稿通常行距字距较窄,在中间修改显得杂乱不清,用校对符号来表示显得比较清楚规范,也便于后续计算机录入人员操作。
校对符号也可称为改样符号,它与文字、标点符号一样是信息的代码和载体。与文字与标点不同的是,它所代表的不是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本身,而是表达信息内容改动的符号,它对纸质媒体出版是必不可少的,校样上都要运用标准校对符号,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所以有国家制定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本书后附)。
正确使用校对符号,是防止信息传递出错的必要手段。过去校对符号能方便排字工人捡字和改样,不致延误时间,现在同样能够加快计算机录入、改样、排版速度。使用校对符号的具体要求主要有:符合规范,即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不要生造,以免引起混乱;勾画分明,稿中的错误用引线从行间画出,拉到页边空白处改正,不要在文中径改,并且符号不要沾及上下左右不需改动的文字和标点;清晰易辨,根据不同的校次采用不同色笔改样,以示区别,在引线与引线之间避免重叠交叉,如难以避免要用不同色笔区分开来。常用的校对符号有改正、删除、增补、对调、转移、接排、保留、另起段等,这几种在编辑日常手工修改稿件中也运用。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5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庄志民:《审美心理奥秘》,11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巴甫洛夫选集》,3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4]《网友集体吐槽万能官腔》,载《南京晨报》,2013-01-12。
[5](清)纪昀:《文心雕龙评》,见于忠善编选:《历代文人论文学》,2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6](清)钱大昕:《与友人书》,见于忠善编选:《历代文人论文学》,21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7](金)王若虚:《滹南诗话》。
[8](唐)杜牧:《樊川集·赠别》。
[9]《列宁选集》,4卷,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1984年8月26日、27日,《光明日报》连续发表《南博院长姚迁以权谋私侵占科研人员学术成果》、《姚迁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等三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知识分子的智力成果不容侵占》。在媒介和公众舆论的压迫下,姚迁自缢身亡。后经中纪委调查,确认报道“严重失实”,“轻率地横加罪名,无限上纲,致使姚迁同志含冤去世”。《光明日报》因此被通报批评,有关责任人受到查处。
[11](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熔裁》。
[12](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13]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86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14](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载于忠善编选:《历代文人论文学》,99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鲁迅全集》,5卷,1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清)刘熙载:《艺概》。
[18](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9](三国)曹植:《与杨德祖书》,见于忠善编选:《历代文人论文学》,24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20]《评普鲁士报刊的最新的检查令》,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1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
[21]《老舍与推广普通话》,载《人民日报》,199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