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报纸编辑学教程pdf > 第四 新闻报道策划避免误区(第2页)

第四 新闻报道策划避免误区(第2页)

图2-6虚假的“最美女孩”给乞丐喂饭

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策划新闻事件对提升报纸的形象与质量会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由策划事件衍生的独特内容可以成为“独家新闻”,但策划本来只是一种手段,靠理性运用来达到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在手段与目的之间,手段为目的服务的从属关系是很明确的。如果策划超越这个从属位置而成为目的自身,就会变成一种异化了的手段,或者说是策划的异化。2013年3月中旬,由中国新闻网率先发布的一张“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的新闻照片被媒体热传(见图2-6),短暂感动众多的网友之后,很快发现这起“新闻”是一位记者和通讯员为“传播正能量”而策划的。目击证人说,照片中的女孩只喂了乞丐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了。这种变异的新闻策划以善的名义让弱者成为道具,既伤害了弱者,也损害了善源本身,更是败坏了新闻的声誉。

策划可以开掘潜在的新闻资源,但并非任何新闻资源都可以策划。能否策划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价值合理性与合法性兼备;二是新闻事实的隐性状态有待开掘但不等于闭门造车设置议题。违背两者或其中之一,就是为策划而策划,会失去积极意义。例如,西北某报曾连续几天刊发了一组稿件:《当150个小姐被收容》、《三陪小姐最后的陈述》、《艾滋干预:为小姐服务》等。报道中流露出试图为三陪小姐“正名”或鸣不平的所谓“新思维”:三陪娱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人性,服务商业,安定社会;对政府采取的打击、取缔色情服务措施不以为然;以调侃的方式为三陪小姐“打游击”出主意,化整为零,由城市转移到远郊。该报因其内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吊销了其刊号。

以策划为手段制造骗局的“伪新闻事件”,更是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上述“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便如此,更有甚者以此敲诈勒索触犯法律。南京曾发生这样的事:几台“双菱”空调机在繁华的街头被人用铁锤当众砸毁,同时旁边有人手持“双菱空调,质量低劣,投诉无门,砸毁有理”的标语。“怒砸”空调事件引起了多家媒体的报道。然而,这一事件的策划竟出自南京某报的记者钱某。事件起因为:陈某以27万元在本市购买了84台“双菱”空调机,在安装使用后,陈某以空调有噪音等质量问题怀疑为假冒产品,未付一半多余款。经销售公司技术人员全面检查,确认有6台系安装条件不佳导致噪音偏大。公司提出维修,陈某要求全部退货并索赔30万元,后又索赔210万元,双菱公司主张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遭陈某拒绝。钱某得知此事后主动介入,通过媒体报道给公司施加压力、当街砸空调、电话通知新闻媒体现场采访等。钱某还以发稿打点为由先索取1。2万元“好处费”,索赔成功后陈某再支付他5万元。后来警方破获该起损害商品信誉案,有关人员被移送检察机关。这种将新闻策划变成私人非法牟利的工具,玷污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也玷污了新闻策划的名声。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传统的新闻报道理念有些已经难以适应与指导媒体实践,实践创新经常走在理论归纳的前面。在宣传与新闻两者不能截然分开的现实条件下,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时而有之,关键是看事实基础与实际结果如何。在给予新闻事件策划必要与合理的空间时,应避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所谓“主题活动”策划:媒体提出一个动议,动议本身只是“弘扬某种精神”的象征性标签,如“重走××之路”、“重访××之地”、“××行”等,并无多少实质性的意义,无非拉来某个商家共同举办,双方各得其所,对受众并无所得。这种“新闻”的策划行为应该避免,因为它背离了公益性宗旨,浪费了公众和国家的稀缺资源。失误的策划有时候不仅是弄巧成拙,还会铸下无法弥补的大错。如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重庆一家报纸在2008年5月19日这天策划了一期“汶川抗震特刊”。在全国上下都极力支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报纸策划这样的主题是顺应天时之举,问题是策划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令人匪夷所思。

图2-7《旅游新报》策划失误的封面

汶川地震造成了数万生灵涂炭,灾情极为惨痛,亿万民众都为之掬一把悲伤的泪水。中央政府专门规定5月19日至21日三天为全国哀悼日,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凭吊亡灵。我们看该刊当天策划的“特刊”,封面是两个近乎**的喜笑颜开的女子(见图2-7),内页的图片,也是女模特在废墟上搔首踟蹰、故作姿态(见图2-8)。这样的内容格调低下不说,更是与当时全国沉痛的哀悼氛围背道而驰。报纸一出来立刻遭到读者的愤怒谴责,新闻出版部门也很快对这家报纸做出了严肃处理,停止其出版并吊销了刊号。一次错误的策划竟然带给了报纸的灭顶之灾,这样的教训是要记取的。

图2-8《旅游新报》策划失误的内页

[1][美]埃德温·埃默里等:《美国新闻史》,377~378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2]吴恕:《激**与调和》(增订本),71页,中国台北,正中书局,1992。

[3]吴恕:《激**与调和》(增订本),71页,新北,正中书局,1992。

[4]邓利平主编:《报纸业务新理念探析》,18~20页,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5]《罗丹艺术论》,6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6][美]约翰·霍洛韦尔:《非虚构小说的写作》,71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7][美]M。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131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8][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21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9]引自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8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0]李茂政:《当代新闻学》,239页,新北,正中书局,1987。

[11][美]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384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2]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10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3]http:xys4。dxiong。xysdbooksothersscedajia10yangzhou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