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报道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就此而言新闻传播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如果新闻活动严格地循规蹈矩,新闻报道就可能是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局面,这显然不利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因此各家媒体都是未雨绸缪,事先做好一定的部署,制定出近期与中长期的报道计划,这是编辑有节奏地开展报道工作。编辑方针只是方向性、全局性及原则性的规定,对各个时期的报道内容、形式还需要通过报道计划来加以具体化。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等综合报道计划和某一方面的专题报道计划,把编辑方针贯彻到各项具体的报道工作中去。
在一般情况下,编辑是有条不紊地按照报道计划开展新闻报道活动,但还要根据客观实际的形势变化,视机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发生的一些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报纸需要立即展开大规模的报道,当机立断迅速改变原有的某些报道的内容、数量、方法等,这也是编辑常常经历的事情,如地震、洪水、干旱、禽流感袭击等重大事件。
编辑还应是记者的参谋。在日常的新闻报道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大的战役报道,编辑随时了解情况,尽可能地为记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线索、资料、合作者等。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记者也愿意与编辑沟通情况,听取建议。编辑与记者的工作性质不同,更习惯于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往往可帮助记者找到更有价值的选题和更好的报道角度。编辑和记者都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理应互相帮助合作,不仅共同完成每一次的报道任务,并应努力使之锦上添花。
二、编辑是新闻的把关人
传播学中的“把关人”概念,是传播学理论的先行者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主要是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必须经过某些检查区或门区才能传播出去,负责这些检查区或门区的人就是把关人,他们有权利且有责任对进入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评价、取舍、增删、修改,把关人同时也是传播者。
从广义上来看新闻传播的把关人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狭义地讲是通过记者、编辑来实现的,如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所说:“在信息网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讯、一件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4]从记者与编辑的分工来看,记者是新闻信息的收集人,新闻信息经过此道“门区”最终流向编辑,到底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还要由编辑最终来决定。
因此,编辑是实际意义的把关人,对新闻信息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编辑可以向读者输送新鲜的、健康的“正品”,也可以向社会输送陈旧的、有误的“次品”。报纸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最终要靠编辑来完成。编辑处在报纸出版的最后环节,各种问题和差错都集中到这里来了。记者的稿件中出了差错还有编辑把关,而编辑的后面就是广大的读者,错误闯过这一关就难以挽回了。如同足球比赛,球员失误丢球了还可以补救,有机会将球夺回来。而守门员的失误,则铸成无法弥补的大错。编辑也一样,失误在报纸上白纸黑字,无数读者都知道,有损于报纸声誉。一家报纸在头版的大标题中,居然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错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这显然和编辑对报纸出版前的最后一关没有把好所致。
所以,编辑处于新闻传播的总把关位置,其意义特殊和作用突出,也是其职责所在。具体来讲,编辑处在把关人的地位主要是把好以下几关。
第一,政治关。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报纸都代表着某种集团的利益,在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中往往融进了主观态度,背后关联着政治。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5]编辑的“规定”、“使命”、“任务”是贯彻编辑方针,它通过具体行为来实现。编辑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过程中担当“把关人”的角色,其职业行为与社会升降沉浮相连。一篇新闻报道在报纸上特别是电子媒体上是转瞬即逝的,但对社会的影响往往不可估量,稍有不慎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一次在非洲的尼日利亚举行“世界小姐”选美大赛时,该国一家报纸发表一篇不恰当的新闻言论,导致了当地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持续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平息后该家报纸的主编被告上法庭,最终入狱。2012年8月国内民间掀起火热的保钓活动,国内知名的《环球时报》8月28日转载了《日中新闻》8月24日刊发的《人民日报》驻日分社社长韩晓清的一篇评论,称保钓人士所做的登陆钓鱼岛行动,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都不是爱国行为,而是害国行为。该文这种本末倒置,罔顾国人爱国行为的言论,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愤慨,纷纷强烈谴责。《日中新闻》本身就不应刊发这样的言论,《环球时报》更不应当转载,这都是因政治把关不严导致的。这表明,新闻工作特别是编辑关系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编辑的政治关没有把好,不仅会对损坏报纸的声誉,也会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第二,事实关。新闻产生于真实传播,真实性也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石,报纸要以完全真实、新鲜、可靠的新闻事实提供给读者,不能有丝毫的夸大、缩小、歪曲甚至颠倒黑白,否则会动摇新闻传播的信任。施拉姆指出:“在信息网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讯、一件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有哪些事应该加以报道;包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6]不论是记者的采集还是其他新闻的提供者,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导致某些新闻出现不真实的情形,编辑既然“把关”,大到新闻的整体事实,小到新闻的个别细节,都要严查新闻的真实性,履行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职责,避免不真实的情形蒙混过关。眼下有的报纸往往喜欢在网上下载一些内容来刊登,网上的东西泥沙俱下、真真假假,不注意就会导致报纸失实。历年选出的“十大假新闻”基本上都源于报纸,与编辑把关不严是脱不了干系的。
第三,知识关。报纸向公众宣传知识,是体现新闻事业的功能之一。现在各家报纸都设置有许多介绍知识的版面、栏目,特别是网络上的各种链接,使得各种知识无穷无尽。一些娱乐性的新闻或严肃性的新闻,有时也包含一些知识的内容。报纸上的这些知识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有利于开阔受众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的审美活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当前鱼目混珠,沉渣泛起,一些伪科学、封建迷信、落后的东西往往混杂其间甚至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宗教迷信以各种形式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大修庙宇、重塑佛像金身,耗费亿万巨资在所不惜。有的报纸却对此美化,宣扬有了宗教信仰能提高道德修养,增进社会的和谐等云云,这是不对的。近年被揭露出的“神医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及2013年7月的“神功大师王林”,有的媒体当初也没有把好知识关,曾报道过他们像“神”一样的“无所不能”。编辑应避免这些不科学的东西登上报纸版面贻害读者,当年媒体热衷宣传“耳朵认字”、“意念发功”等所谓“人体特异功能”产生的社会危害,都是深刻的教训。即便是在今天,类似不科学的新闻还不时闯入报纸的版面,如下面某家报纸的一条新闻,明显是迷信色彩,不应当刊登。
我11岁,曾是“二战”飞行员
据外电报道,美一男孩自称“前世”驾机被日军击落,离奇故事将拍电影
大约60多年前,一名叫做詹姆斯·M·胡斯顿的21岁美国海军飞行员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时,飞机被日军炮火击中而坠毁;11年前,一名叫做詹姆斯·雷宁格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男孩降临到了人世,然而这名男童的种种古怪行径让他的父母相信,他的“前生”很可能正是那名在太平洋战场上阵亡的美军“二战”飞行员。
链接:“前世记忆”儿童不止一个
英国格拉斯哥市9岁男童卡梅伦·兰姆就曾告诉父母,他“前世”曾在距格拉斯哥160英里外的巴拉岛上的一座白房子里生活过。2006年,卡梅伦的父母还带着卡梅伦到巴拉岛去寻找他“前世的家”。
此外1995年,英国达拉谟郡彼德利市3岁男童亚当·库克告诉母亲帕特,他曾死于一场飞机坠毁中,有一次母亲帕特还开车带他路过了他的“死亡地点”。帕特上网调查后,发现在那个地点坠机死亡的人是一名叫做赛利尔·乔·巴顿的“二战”飞行员。帕特购买了一本关于“二战”阵亡飞行员巴顿的传记,当亚当看到新书封面上的巴顿照片时,他竟立即对母亲说:“妈妈,那就是我。”
图1-3标题的副题中明显的错误
第四,技术关。这里一方面指新闻稿件中的文字、结构、语法、修辞、逻辑等(某方面来讲也是一种知识)要正确,编辑要把好关,对其中出现的差错要纠正过来。一家报纸在通栏大标题的副题中出现了大桥“建于康熙年间,是古代南京南郊交通要道,李白曾漫步桥上留下绝唱”,并在文中小标题再度出现(见图1-3)。这种把唐朝的李白穿越到清朝康熙的事情只是文艺上的戏说,如此低级的错误赫然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显然是把关不严造成的。另外,技术关也指版面编排中要遵守一些“行规禁忌”,避免出现并题、逆转、轻重不匀、图文不一等技术性的差错,这部分内容详见后面版面编排一章的内容。
三、编辑是新闻的再创作
编辑与记者对新闻的素材和作品的理解评价是不同的。从记者的角度来讲,素材是采访所得的资料,对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完成的稿件就是作品。从编辑方面来看,手中的稿件不管来自何方,是记者的还是通讯社的或是通讯员的,它们都是素材是半成品,编辑要对它们选择、修改,制作一个恰当的标题,再通过各种编排手段,制作为版面诉诸社会公众,才是最终的新闻作品。就是说,读者看到的报纸上的报道,许多已经不是记者采写的原始形态的稿件,而是经过了编辑对稿件加工的再创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再创作突出稿件的长处
要发表的稿件总是有某方面的价值,否则编辑不会将之入选。但不少稿件往往是内容好,却在形式表现方面欠缺,会妨碍读者对新闻的理解与接受。如主题被冗长的叙述冲淡,或结构组织松散,或运用题材失衡,或报道角度不当等,这些消极的因素掩盖了稿件中有价值的东西,照直发表不会读者喜欢,发挥不了应有的效果。编辑通过对稿件的精心修改,扬长避短,突出稿件中有价值的地方,消除稿件中的消极部分,在编排中制作出色的标题,在版面中突出使稿件增光添色,刊发后能产生好的影响,争取好的效益。报纸刊发的所有稿件,都是经过了编辑这样或那样的再创作而成。
2。通过再创作搭建与读者的桥梁
作者写稿是想向读者分享新闻信息或表达某种情感,由于受本身视野、环境、信息等局限,有时候作者不一定了解读者到底喜欢什么东西,因而所写的有些可能不适合读者的需要,而有些读者想知道或者需要知道的只谈了一点。这样,在读者与作者之间,或者说读者与报纸之间可能存在一点隔阂。编辑统揽全局,接触稿件多,信息灵一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且通过读者反馈的渠道,对他们要求和心理有比较多的了解。因此,在对稿件的再创作中就能较好地把读者需要的予以表现,或者把作者想表达又未能很好表达出来的内容,通过再创作予以突出(例如在标题上),引起读者的关注。就是说,编辑采取各种手法,使作者发出的信息能引起最大限度地读者注意,为其理解与接受,无形中也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关系。这样,通过编辑的再创作,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报纸与读者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
3。通过再创作反映社会生活全景
无论是记者还是其他人采写的稿件,都是单篇的、零散的,只能摄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个侧面。任何人的能力再大也只是“散兵游勇”,无法在稿件中穷尽社会的方方面面,读者只能从中了解到现实变动的一个镜头。编辑的再创作,通过对稿件的组合、编排,可以把这些分散的稿件整合起来,使它们在版面上成为一种互有联系的整体。这样,读者从报纸上看到的就不只是现实生活中零散的镜头,而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完整生活画面。如奥运会期间,记者每天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采访几场比赛,而每天的比赛却有若干项目的几十场!编辑将各个记者的分散采访报道汇集起来,将它们编排成统一的版面或版组,读者就可以看到每天完整的比赛情况。
4。通过再创作引导社会的舆论
报纸是社会公器,承担着引导舆论的职责。一些稿件孤立地按原样发表,往往引不起读者多大的注意。编辑对稿件处理时,突出什么,弱化什么,如何制作适当的标题,在版面上怎样安排稿件,运用些什么编排手段来强化稿件,或者为它配置其他稿件,或者为它配置评论等,都可以突出稿件,放大稿件的价值,让读者对之刮目相看,更好地去把握稿件的主题思想,从而也达到将读者引往编辑所希望的方向上去。这些方法都是编辑在对新闻再创造中常用的手法,以此来达到引导舆论的效果。
四、编辑是主要的发言人
报纸不仅要报道发生的各种新闻,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尤其是对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原则问题,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应发出自己的声音,报纸对新闻事件发表意见,有的可以通过记者或他人撰写的稿件中表达出来,但主要还是由作为把关人的编辑来进行的,通常是直接的发言和间接的发言两种方式。
直接的发言,就是报纸上刊发的各种评论,这是最鲜明的表态手段。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编后等,这些大都由编辑部人员撰写,直截了当表明报纸对新闻事件的立场态度,引导受众正确地认识事物及其发展变化。
间接的发言,形式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来讲,编辑对什么稿件选用与否,其实就是一种广义的间接发言。如来稿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所褒贬,编辑采用了,就表明了一种态度。狭义的间接发言,编辑在报纸的表现上运用得更为普遍。标题和版面安排,就是特有的间接发言方式。标题有对新闻揭示、评价的作用,其揭示、评价就表现了对新闻的某种态度,引导受众更好地领会新闻内涵。标题的字号大小、厚薄、长短,都是一种间接评价的手段。版面安排更显示出编辑的间接评价,把什么稿件安排在重要位置,什么稿件安排在次要位置,各种编排手段如线条、图像、字体、字号、色彩的运用,都显示出编辑的一种倾向性,从而影响读者对该新闻的理解。同一篇稿件,位置不同,标题不同,编排手段不同,体现的价值都不同。一篇稿件是否配言论、图片或色彩,也可从中窥见编辑对它的情感态度。编辑还可改变原稿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如一篇稿件对某事写得很长很仔细,表明作者对这个事实的重视。可编辑在修改中将它删繁就简甚至处理成简讯,或是改变了它的体裁形式(如将通讯改为消息),也表现出编辑对这篇稿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