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益指标的省际比较
4。3。1各省(区、市)生态效益指标的测算结果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各省(区、市)的贸易生态效益情况,我们利用上述方法计算了2002年、2009年和2010年31个省(区、市)的生态效益指标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中国31个省(区、市)生态效益指数的测算结果见表4-3。
表4-32002年、2009年、2010年中国各地区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及排名
续表
2010年31个省(区、市)生态效益指数排名为:1。西藏;2。海南;3。青海;4。甘肃;5。北京;6。江西;7。吉林;8。黑龙江;9。内蒙古;10。山西;11。贵州;12。广西;13。重庆;14。安徽;15。宁夏;16。江苏;17。湖南;18。河南;19。新疆;20。陕西;21。浙江;22。辽宁;23。上海;24。云南;25。河北;26。天津;27。广东;28。山东;29。湖北;30。四川;31。福建。
全国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平均值为0。539,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10个省(区、市)的贸易生态效益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考察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益指数及排名,我们在表4-3的基础上绘制了图4-5。
图4-5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国各地区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及排名
总体来看,2002—2009年间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而2009年和2010年则差别不大,多数省(区、市)贸易的生态效益呈现小幅改善。因为2002—2009年间是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和2010年则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贸易的恢复阶段,两年差别不大。下面我们主要以2010年中国贸易生态效益为例并对比2002年和2009年数据,分析中国各地区贸易生态效益水平的特征及变化趋势。
首先,贸易生态效益水平区域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西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东部地区较差的特点,与中国贸易“东强西弱”的局面刚好相反。在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前10名省(区、市)中,有4个省(区、市)属于西部地区,分别是西藏、青海、甘肃和内蒙古,其中西藏、青海和甘肃中国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排名分别为第1、第3和第4位;4个省份属于中部地区,分别是江西、吉林、黑龙江和山西;东部地区只有海南和北京进入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前10名,分别为第2和第5位,东部地区有6个省(区、市)位于第22~29位,且东部地区仅有海南和北京的贸易生态效益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贸易生态效益指标构成来看(见图4-6),就贸易环境效益指数而言,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中部和东部地区差别不大,具体数值上则东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就贸易资源效益指数而言,中部地区的指标数值最高,东部其次,西部最低。但是从各二级指标的差距来看,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同西部地区差距最大,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差距相对较小。由于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权重占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60%,因此其得分对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最终得分和排名影响较大。例如,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市)生态效益指数位于第22~29位,主要原因就在于贸易环境效益指标得分较低影响了最终的排名。
图4-6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贸易生态效益指数情况
注:图中数据为东、中、西部地区中各省(区、市)指标值的算术平均值,下同。
其次,贸易生态效益水平与出口贸易规模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即出口贸易规模大的地区贸易生态效益水平较低。2010年中国出口贸易额前10名的省(区、市)分别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辽宁、天津和河北,而与之相应的生态效益指数排名除北京外均处于第16~28位,低于全国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平均值(见表4-4)。总体上看,对外贸易规模越大,生态效益水平也就越低。这是因为我们的贸易生态效益指标包括了贸易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两个维度,而有利于贸易生态效益改善的绿色贸易出口[1]等相关维度则因数据的缺乏未包括在内,因此这里的贸易生态效益水平和贸易规模密切相关。对外贸易规模越大,出口所要耗费资源和产生的“三废”也就越多,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大,其贸易生态效益水平也就越低。
表4-42010年中国出口总额前10名及其生态指数排名
最后,经济发展水平对贸易的生态效益水平有很大影响。从生态效益指数排名来看,生态效益水平与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基本上呈现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贸易的生态效益水平越低的特点。东部地区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而其贸易生态效益水平则相对较低。从贸易生态效益指标构成来看,二级指标包括贸易的环境效益指标和资源效益指标,而环境效益指标所占比重为60%,因此贸易的环境效益指标对贸易生态效益指标影响很大。贸易环境效益指标的三级指标为贸易的“三废”排放,而贸易的“三废”排放主要源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排放,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制成品出口越多,贸易的“三废”排放也就越多,贸易生态效益水平也就越低。工业制成品出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意味着工业的发展水平对贸易生态效益指标影响较大。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对应的,东部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中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中期阶段,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水平滞后于东部地区。因此工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多,其贸易的“三废”排放相对较多,生态效益水平低。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2—2010年间,全国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平均值从0。136上升到了0。154,增加了0。018。分省份来看,上升幅度超过0。02的有14个,分别是海南、江西、甘肃、山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重庆、陕西、广西、辽宁、安徽、北京和湖南。上升幅度介于0~0。02的有7个,分别是贵州、天津、四川、新疆、河北、福建和浙江。有10个省份的贸易生态效益水平下降,主要是东部地区及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一些省份,由于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环境效益指数较大幅度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贸易生态效益水平。
2002—2010年间各个省份的贸易生态效益指数排名变化显著(见表4-5),其中位次有所上升的省(区、市)有16个,分别是海南、陕西、山西、重庆、辽宁、内蒙古、湖南、安徽、广西、江西、黑龙江、浙江、天津、四川、甘肃和新疆。提高幅度最大的省份是海南,上升了23个位次,其次是陕西和山西,分别上升了10个和9个位次。位次有所下降的省(区、市)有13个,分别是湖北、上海、广东、宁夏、江苏、云南、河南、福建、山东、青海、吉林、河北和北京。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湖北,下降了16个位次;其次是上海,下降了15个位次。另外有2个省区位次没有变化,分别是西藏和贵州。海南是所有省份中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值变动最大的,这是因为一方面,2002—2010年间海南大力发展旅游业,工业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带来的“三废”排放也相对较少,没有太大变化;另一方面,2002—2010年间初级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工业制成品出口则不断下降,201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6。7%,工业制成品出口仅占33。3%,2002年这一比例为54。6%,这意味着贸易环境效益指数提高,贸易环境效益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且海南进口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贸易能源密集度有了较大提高,提高了贸易资源效益指数,带动了贸易生态效益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表4-52002年、2009年和2010年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益指标排名
4。3。2各省(区、市)贸易生态效益分项指标的比较
1。贸易环境效益指数
贸易环境效益指标在贸易生态效益指标中所占权重为60%,相比于贸易资源效益指标,该指标对贸易生态效益指标的贡献较大(见图4-7),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同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基本保持一致。
图4-7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与贸易生态效益指数对比
2010年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全国平均值为0。088,有7个地区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标高于平均值,分别是西藏、青海、海南、甘肃、贵州、宁夏和内蒙古,从地理位置归属来看,均属于西部地区。其中贸易环境效益指数最高的是西藏,为0。838;其次是青海,为0。414。而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后10位的地区分别是江西、四川、广西、辽宁、山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和广东,除江西、四川和广西外,其他均属于东部地区。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值位于最后3位。这也验证了我们前文关于贸易生态效益指数的结论,贸易规模越大,其贸易环境指数就越小,相应的贸易生态效益水平也就越低。
从区域划分来看,对于贸易环境效益指数,除海南外仅有西部地区的该指数值高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和东部地区差别不大,均远小于该指标的全国平均值。西部地区该指数平均值为0。168,其中最高的是西藏,为0。838,最低的是广西,为0。011。在贸易环境效益指标的前10名中,西部地区占据了7个,分别是西藏、青海、甘肃、贵州、宁夏、内蒙古和云南。中部地区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平均值为0。036,其中最高的是吉林,为0。084,最低的是江西,为0。014。东部地区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平均值为0。039,其中最高的是海南,为0。363,最低的是广东。在贸易环境效益指标的后10名中,东部地区占据了7个,分别是辽宁、山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和广东。东部地区除海南外,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均处于0。001~0。020,海南拉高了东部地区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平均值,若不考虑海南,则东部地区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平均值仅为0。007,远低于中部地区该指标的平均值。
图4-82002年和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贸易环境效益指数对比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2—2010年间中国各省(区、市)贸易环境效益指数有上升有下降,其中有15个地区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藏、新疆、黑龙江、江西、山西、湖北、广西、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四川、江苏、河北和北京。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藏,下降了0。095,因为相比2002年,西藏的工业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了其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大幅下降。有16个地区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上升,按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海南、甘肃、宁夏、青海、贵州、内蒙古、陕西、天津、重庆、湖南、吉林、云南、辽宁、上海、河南和广东。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相比2002年,2010年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全国平均值提高了0。01。这主要是因为2009年海南和甘肃的贸易环境效益指数上升幅度很大,分别上升了0。277和0。112,而指数下降的地区除西藏外,下降幅度都相对较小,都在0。05以下,因此平均来看上升的幅度要大于下降的幅度。下面从三级指标来分析贸易环境效益指数的测算结果。
(1)出口贸易废水排放
从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来看(见图4-9),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要高于西部地区。2010年全国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最多的3个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和浙江,其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均大于中西部地区所有省份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总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大,2010年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最多是广东,最少的是海南,广东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约是海南的333倍。同东部地区差异相比,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则相对较小。从出口贸易废水排放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明显增加,其增加量也最大,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也有所增加,其增加量小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出口贸易废水排放则有所减少。其中出口排放量增加最多的是福建,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39690万吨,增加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3倍多。2010年同2009年相比,多数省份变化不大,江苏、浙江则出现了大幅增加。
为了前后一致,下面将对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分析,该指标值不是具体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指标值越大表明废水排放越少,越小说明排放越多(见图4-10),排放量越多的省份,其指数值越小,排放量越少的省份,其指数值也越大。
图4-9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贸易废水排放量的比较
图4-10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的比较
2010年出口贸易废水指数全国平均值为0。152,有9个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分别是青海、海南、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吉林和山西。其中青海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最大,为1[2],其次是海南。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后10位分别是江西、四川、辽宁、广西、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广东,其中广东该指数值最小,为0,即2010年其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最大。
从区域划分来看,2010年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中有6个属于西部,分别是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和宁夏,中部地区有2个,为吉林和山西,东部地区仅有海南高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均远小于平均值,中部地区该指标值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283,其中最高的是青海,为1,其次是西藏,为0。513,在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的前10名中,西部地区占据了7个,分别是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宁夏和云南。中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077,其中最高的是吉林,为0。176,最低的是江西,为0。027。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平均值为0。065,其中最高的是海南,为0。552,最低的是广东,为0。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的后10名分别是江西、四川、辽宁、广西、上海、山东、福建、浙江、江苏和广东,东部地区占了7个。东部地区除海南外,其余省(区、市)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均位于0。05以下,若不考虑海南,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平均值为0。016,海南拉升了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的平均值。
从变动趋势来看,2002—2009年间大部分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降低了,主要是因为2002—2009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加,由此带来了工业废水排放的增加,导致了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的下降。2002年该指标的全国平均值为0。14,到2009年该指标值为0。132,下降了0。008。从东、中、西三个区域看,2002年东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为0。02,2009年为0。04,上升了0。02;2002年中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为0。1,2009年该值为0。06,下降了0。04;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变化,从2002年的0。27变为2009年的0。267。2002—2009年间,22个省份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降低,按照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西藏、新疆、黑龙江、山西、江西、吉林、云南、湖北、广西、贵州、河北、北京、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湖南和辽宁。其中东部地区有8个,下降幅度较小;中部地区有8个,即中部地区所有省(区、市)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有6个,下降幅度最大。22个省(区、市)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藏,下降幅度为0。36;其次为新疆,下降幅度为0。137。有6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上升,按照上升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甘肃、海南、宁夏、内蒙古、天津和重庆。其中东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4个。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甘肃,上升了0。399;其次为海南,上升了0。166。有3个省(区、市)的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没有变化,分别为广东、陕西和青海。从图4-10中可以明显看出,相比2002年,2009年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下降幅度较小,海南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的上升抬高了东部地区该指标的平均值;中部地区所有省份该指标值均有所下降,使中部地区该指标平均值大幅下降;尽管西部地区该指标值下降幅度最大,但是其上升幅度也最大,因此其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平均值基本无变化。与2009年相比,多数省(区、市)2010年出口贸易废水排放指标值有所上升,仅有甘肃和内蒙古的该指标值下降,这说明相比2009年,2010年全国出口贸易废水情况有所改善。
(2)出口贸易废气排放
从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来看(见图4-11),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要高于西部地区。2010年全国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多的3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也是东部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多的3个省市,分别是广东、江苏和上海,其中广东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大于中西部地区所有省份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总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大,2010年东部地区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多的省份是广东,最少的省份是海南,广东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约是海南的182倍。而中西部地区内部则差异相对较小。从出口贸易废气排放的变化来看,2002—2009年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明显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增加最大,增加最多的是江苏,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13150亿标立方米,幅度最大的是新疆,2009年比2002年增加了7倍多。中西部地区则增加量相对较小,但是由于2002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相对较少,其增加幅度要大。与2009年相比,从整体上看,2010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省份是江苏,增加了6836。4亿标立方米,仅有河北和广西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有所下降。
图4-112002年、2009年和2010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量的比较
从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来看,2010年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数全国平均值为0。0479,有4个省区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高于全国平均值,分别是西藏、海南、青海和甘肃。其中西藏的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值最大,为1;其次是海南。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指标后10位的省(区、市)分别是天津、河北、北京、辽宁、福建、山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广东,其中广东该指数值最小,为0,即2010年其出口贸易废气排放最大(见表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