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2013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报告解读 > 3 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省际比较(第3页)

3 3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指标的省际比较(第3页)

图3-282002年与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贸易规模指数

图3-292002年与2010年中国中部地区贸易规模指数

图3-302002年与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贸易规模指数

对比图3-28至图3-30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贸易规模指数存在一定的差距。中部地区贸易规模指数均在0。05以下,西部地区贸易规模指数均在0。06以下,大大低于东部地区。但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江西、四川和新疆。

东部地区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受到巨大影响,但在经济回暖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保增长”的主力军,增幅大大快于第二产业。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东部地区成为带领全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东部地区作为加工贸易的重要地区,其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较大。然而过度集中的商品出口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东部地区在逐渐向内陆省份转移优势产业。北京、上海等地都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结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比较优势方面,差距都比较大。河南作为中国“中部崛起”政策的重要省份,可以较好地作为中部地区的代表。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部地区的冲击也比较大。受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进出口价格同比持续下降,主要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降幅均超过两位数,因此在实际进口量上升时,进口金额却是在下降的。由于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加上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政策措施带动,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轻,但机电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中部地区的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要略占优势。由于加工贸易产业链相对较短,在危机爆发初期受冲击较大。不过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批优势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发展当地经济和就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产品出口,逐渐成为带动产品出口的重要渠道。但是作为内陆省份,中部地区的外向度较低,出口额占全国比例很低。而且出口结构中,以资源性大宗商品居多,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高。虽然中部地区在地理区位上并不占优势,但这引发了更多中部地区企业对外投资的意向。尤其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金融危机后吸收外资政策相对宽松,为刺激经济大量投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并且面临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部地区的要素、成本、区位优势不断上升,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增多。

西部地区虽然对外贸易增速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扩大。造成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落后的原因主要有经济、政策与客观等方面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政策因素主要指宏观政策影响;客观因素包括技术、信息、交通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和环境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和制约着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一,西部地区没有东部沿海城市那种河道密布、面临大海所带来的发达且成本低廉的水上运输之便利,取而代之的是沙漠戈壁、高原山地、地形崎岖和交通不便,这就造成西部地区运输方式多以陆上运输为主,导致对外贸易的运输成本较高。

第二,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具有较大差距,而且工业的整体化发展水平还比较薄弱,主要依靠少数大企业集团快速增长带动。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推动力较弱,从而导致对外贸易发展滞后。

第三,国家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政策对西部“两高一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很大,加上政府对东、西部实施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这样便使东部地区处于一种相对优势的地位。西部地区不但没有享受到很多进出口政策的优惠,而且长期以来作为东部地区资源的提供地,在国家价格计划管理负面影响下,造成“低价输出和高价输入”的双重利润的流失,导致西部地区日益落后,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差距不断加大。

第四,由于经济的落后,西部地区在高新技术投入方面较少,使得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也阻碍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图3-312002年与2010年中国东部地区贸易结构指数

图3-322002年与2010年中国中部地区贸易结构指数

图3-332002年与2010年中国西部地区贸易结构指数

图3-31至图3-33分别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2002年与2010年贸易结构指数对比图,其中只列出了2002年和2010两年数据均可获得的部分省(区、市)。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贸易结构指数仍然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但差距明显小于贸易结构指数的差距。并且我们发现,除个别省(区、市)外,多数地区2010年的贸易结构指数比2002年有所下降。东部地区下降尤其明显。究其原因,从构成贸易结构指数的三级指标来看,出口商品集中度的下降和出口市场分布度的下降是主要原因。随着贸易结构的逐年优化,出口市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份额加大,这对我国的外贸来说是一个比较可观的前景。

图3-342002年与2010年中国各省(区、市)贸易竞争指数

图3-34呈现了中国2002年与2010年各省(区、市)的贸易竞争指数对比,东部地区排在左侧,中部地区排在中间,西部地区排在右侧。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东部和中部地区2010年的贸易竞争指数普遍高于2002年的贸易竞争指数,而西部地区2010年的贸易竞争指数均低于2002年。当然,经过标准化的指数不能说明西部地区贸易竞争力在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西部地区贸易竞争力的提升速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从构成贸易竞争指数的三级指标也容易看出,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非常快,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并在发达城市设立了众多研发中心,这些都促使东部地区的贸易竞争力提升快于西部地区。

然而,东部地区的外贸发展也存在着问题。东部地区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和过于集中的出口市场将会成为制约外贸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尤其当一些国家搞贸易保护主义时,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开始寻求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壁垒等非关税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对此,外贸企业应加强对贸易伙伴非关税壁垒及贸易摩擦的关注,并学会在WTO的框架下通过WTO相关协议及条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政府外贸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如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以此提高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防止其他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地区,也应开始考虑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当前,加工贸易处于增长的低潮时期,这正是对加工贸易升级思考和实践的绝佳时机。鼓励和支持向研发、营销服务等上游产业链延伸以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积极意义。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企业从OEM向ODM和OBM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和话语权。同时,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研发人员,他们带来的产品附加值要远远大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从业者。但同时要注意加工贸易升级的速度和节奏,要整合好现有资源,在没有具备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聚集的情况下,应以稳定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为主,摆脱对传统加工贸易的路径依赖,不能操之过急。

东部地区还应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促进对外贸易的良性发展。因此,继续加大拓展其他海外市场的力度,对提升对其他外贸出口市场的占有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西部地区,国家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对优势产品在出口配额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加工贸易口岸,开放城市间出入境口岸,以吸引、集中国内外资源;建立自由贸易区,引导外贸企业发展,开拓出口市场,同时应加大技术方面的投入,以打破科技水平落后这一制约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外贸结构升级,获得对外贸易的规模经济效益,在退税上予以适当的优惠,创造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宽松环境。

发展滞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了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发展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必要措施。同时还应改善物流环境,解决制约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的物流瓶颈问题。如制定扶持西部地区外贸企业物流运输的补贴政策,积极促进各省国际货运航线的开通等。

与此同时,提高西部地区出口产品附加值,转变增长方式也刻不容缓。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比较小,这种贸易方式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大力支持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层次,缩短加工贸易阶段发展时期,通过加工贸易引进发展经济所需的资本、技术,引导外商投资流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部门,通过技术扩散和渗透效应,逐步实现这些产业的本土化,为高层次的一般贸易积累力量。各省内部还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促进工作,在产业转移承接中抢占先机。

在开拓进出口市场方面,要加大对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在继续巩固欧盟、北美、东盟等传统市场的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兴国家和国际组织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洽谈会和推介会,开拓新兴市场,重点开拓非洲、拉美、中亚、西亚和东欧市场。

总体而言,不管是从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总体经济效益指标还是从具体的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指数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优势和经济效益在逐年提高和增强。与此同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国内经济还是对外贸易,都要全面均衡,不仅要重视贸易规模的发展,更要关注贸易结构和贸易竞争力的优化和提高,使中国在保持贸易大国优势的同时优化和改善贸易结构、提高贸易竞争力,从而促使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和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和完善,并最终过渡到贸易强国,这才是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由于2011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不全,大部分数据无法获得,因而选取2010年作为对比年份。

[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