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圣经比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叶维廉.比较诗学.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
叶维廉.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岳峰.儒经西传中的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变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张立文、张绪通、刘大椿主编。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章炳麟.庄子解故.上海:右文社,1912。
章太炎.国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
张西平编。他乡有夫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张远山.庄子奥义.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张中载.西方古典文论选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郑海凌.文学翻译学.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
郑海凌.译理浅说.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郑良树.百年汉学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7。
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0。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
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钟泰.庄子发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朱桂曜.庄子内篇证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三、中国期刊文章
包兆会.二十世纪《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03(2).
包兆会.英语世界庄学研究回顾与反思.文艺理论研究,2004(1).
卜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评述.哲学研究,1998(7).
陈大亮.译意与译味的区别与联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8).
陈国华,轩治峰.老子的版本与英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黄鸣奋.英语世界先秦散文著译通论.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
黄鸣奋.近四世纪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流传.学术交流,1995(3).
姜秋霞,权晓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中国翻译,2000(1).
罗拔·德基.墨子兼爱与多玛斯·默灯:一些联想和随想.李绍崑译.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