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庄子 英语翻译 > 第三章 美学视角下的庄子意象思维及英译(第2页)

第三章 美学视角下的庄子意象思维及英译(第2页)

依靠

一辆红色

手推车

雨水淋得它

晶亮

旁边是一群

白鸡

这首诗中同样不乏物象:手推车、雨水、白鸡,甚至还有颜色的对比:红与白。但是,这首诗中也有罗列物象而寓意不足的缺憾,也许这是“意象派”诗歌强调直觉的、刹那间的冲击力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中国古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虽然是六个物象叠加,但意象的选择与诗人的羁旅情思是对应的,因此更显得余味悠长。意象派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古诗中“意象”所期待产生的美感效果不同,前者强调意象的明了,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带给读者冲击力,而后者的意象却讲究“象外之象”,诗人的情感不用直白言语,而是以与其心意相契合的“象”暗示,给读者一种朦胧的美感,虽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回味。对比中西方的“意象”内涵可以看出,虽然“image”被翻译成中文的“意象”,其内涵却与中国本土的“意象”有区别。西方的“意象派”诗中塑造的多是写实的物象,寓意和暗示不多,象征意义不突出。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傅孝先说:“意象派是古典的、客观的,强调明确、直接,意象本身便是一切,一切含摄在意象中;象征派则是浪漫性的、主观的,强调暗示、间接。象征(Symbol)本身只是一种媒介;一切存在于象征之外。”[23]这样看来,象征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更接近,西方的“意象派”应译为“物象派”,或“具象派”更为合适。

汉语的“意象”一词实际上由“象”发展而来,经过了“意”与“象”的并置,到“意象”合为一词,不论是《周易·系辞上》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象”,还是发展到后来文学、诗学中的“意象”,重点在于“意”、“象”是媒介而并非目的。“象”的取舍、组合、变形都由意念作为统领,“意象”中情与景,人与物浑然一体。“意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具象”,也可以是艺术加工想象的“心象”。比较而言,西方的意象派多写实,中国的“意象”多写虚,西方的意象派侧重形而下,而中国的意象多侧重形而上,所以要注意把两种“意象”区分开来。

[1](汉)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52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高亨:《周易大传今注》,504页,济南,齐鲁书社,1979。

[3]高亨:《周易大传今注》,518页,济南,齐鲁书社,1979。

[4]参见《老子》,二十一章。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30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6](宋)吕惠卿:《庄子义校集》,汤君集校,23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30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汉)王充:《论衡·乱龙》,15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汉)王充:《论衡·乱龙》,15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唐)王弼:《王弼集校释》,楼宇烈校释,6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2](唐)皎然:《诗式校注》,李壮鹰校注,3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4](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载《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1213—1215页,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15](清)叶燮:《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啐语》,3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6](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下》,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7](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下》,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8](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易教下》,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9]参见王生平等主编:《美学百科全书》,63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0]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下册),26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原文:Awhitsasiualaionalplexinaninstantoftime。)

[21]黄晋凯等主编:《象征主义·意象派》,150页,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2]原文:Inastatioheapparitionofthesefathecrowd:petalso,blackbough。

[23]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225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