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庄子 英语翻译 > 第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2页)

第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2页)

(四)文本分析与历史分析的方法

本研究采取以庄解庄的方法,结合庄子所处历史背景和《庄子》文本的意象分析,深入挖掘原文本的意旨。分析译者的接受方式,翻译策略,并予以定量的统计说明。同时,本研究参考了相关的译者传记、历史文献等资料,从文化语境的宏观视角研究译者的历史处境,解释译本成因,发掘文本内外种种因素对译本形成的影响。

[1]关于“象”这一范畴的发展、流变,本书第三章有较详细的梳理。

[2]从西方古典美学史来看,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不认为味觉与审美有联系。柏拉图说:“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说:“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我们只能说是景象美或者声音美,却不把美这个形容词加在其他感官(例如味觉和嗅觉)的对象上去。”狄德罗说:“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就嗅觉和味觉来说,就既无美也无丑。”黑格尔说:“艺术的感觉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1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15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1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7](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8](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9](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10](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1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丽辞》。

[1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1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xiv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5]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关注人类理解的历史性,对传统解释学中的客观主义进行反驳,力图破除对本文(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说,也可理解为是原文)作者本意的迷信。伽达默尔主张,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本文,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也就是说,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的理论受到海德格尔关于“前见”论述的影响。海德格尔在其《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写道:“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如果像准确的经典释文那样特殊的具体的解释喜欢援引‘有典可稽’的东西,那么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无非只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的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任何一种解释一开始就必须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同解释就已经‘被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了的,也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先把握中先行给定了的。”伽达默尔探究海德格尔从存在的时间性来推导理解循环结构这一根本做法对于精神科学诠释学所具有的后果,即海德格尔所说不是要求一种理解的实践,而是描述那种理解性的解释得以完成的方式。海德格尔诠释学进行反思的最终目的与其说是证明这里存在循环,毋宁说指明这种循环具有一种本体论的积极意义。伽达默尔认为“解释者无需丢弃他内心已有的前见解而直接地接触本文,而是只要明确地考察他内心所有的前见解的正当性,也就是说,考察其根源和有效性。”伽达默尔认为前见并不意味着一种错误的判断。它的概念包含它可以具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价值。但解释者不可能事先就把那些使理解得以可能的生产性的前见(dieProduktivenVorurteile)与那些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前见区分开来。这种区分必须在理解过程本身产生,因此诠释学必须追问这种区分是怎样发生的。姚斯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意义上来运用“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来表示读者接受文学艺术作品所需要具有的前提条件。关于哲学阐释学的主要观点,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7页,343-34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16]“期待视野”是汉斯·罗伯特·姚斯在论述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条件时运用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指读者从自身角度出发接受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所有前提条件,包括从以往的作品中获得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熟悉文学形式和技巧的程度,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艺术欣赏能力和趣味等。这些方面构成读者希望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条件系统,即“期待视野”。参见司有仑主编:《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20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7]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载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33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方梦之:《译学辞典》,296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9]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xvii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0]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86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141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141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4]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理论稿》,96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5]“集体无意识”包括婴儿记忆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实际上是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继承下来并使现代人与原始祖先,更重要的是与种族的往昔相联系的种族记忆,这种种族记忆的继承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他的祖先所曾拥有过的那些意象,而是说,它们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参见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14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