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小刘把保证书和晚修申请书交给了我,后来她在学校的时间,上课确实不睡觉了,作业也能比较好地完成,而且学期末还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看到小刘的这些良好的表现,我为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感到非常的欣慰。
然而高二开学后,表面上看起来小刘的表现都比较正常,但月考成绩却非常差,查看交作业的情况发现缺交比较严重,于是我想正好利用月考完分析成绩的机会对她进行教育,将她从教室叫到走廊谈话,当她听说要把学习情况反映给家长时,情绪非常激动,立即大哭起来。我完全没想到她的情绪会这么激动。于是我问她:“你为什么这么激动,为什么要哭?”
小刘回答:“你不要告诉我爸妈,我今天晚上回去不用睡了?”我继续追问:“为什么?”小刘的回答让我意外:“上次我爸妈被你约到学校后,他们都不再信任我了,每天回到家都唠叨、骂我,质问我上课还有没有睡觉,作业都做了没有,我都烦死了,我在家每天都很烦很烦,我不想回家。”“你在家一直都是这种心情吗,他们每天都骂你?”我问道。小刘非常激动,说:“我想死,我想从楼上跳下去。”谈话到这里,我非常紧张,真不知道她接下来会有什么行为,我征求她的意见说:“你现在这个样子老师非常不放心,我让你爸妈过来接你回家吧?”小刘表示坚决反对,她担心父母来了之后,在家的日子会更痛苦。
小刘的话让我震惊,没想到把她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对她的刺激这么大,她在逃避、恐惧什么?难道家长在家里真的如她所说?晚修放学时,她若还是这个状态,我还真不放心让她自己回家,再来,也真的希望向家长了解一下小刘在家里的具体情况。于是,我再一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让他们到学校来一趟,尽管已经是晚上9点多,但是家长接到我的电话后很快就赶到学校。家长来到学校后,我马上向家长了解小刘在家里的情况,家长告诉我的并不是像小刘所说的那样,而是他们在家很少敢说她。小刘和她爸妈的说法大相径庭,父母和老师的出发点肯定是一致的,希望孩子能踏实、认真学习,他们没有必要跟老师说假话。因此,我想,小刘对父母的行为应该存有很多的误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小刘的情绪也应该恢复了不少,于是我便把她找到办公室。
我们四个人围坐在一起,小刘这时候的情绪也确实缓和很多。我希望借这个机会让小刘和她父母实现面对面地、真诚地沟通,于是把我的愿望真诚地告诉了双方。然后我就问小刘:“你在家里有什么委屈吗?你对爸妈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起初她还是不太想说,在我的不断鼓励和引导下,小刘也渐渐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说出了平常埋在心里的话:觉得爸妈不够信任她,在家里说话声音太大影响她写作业,不顾及她的感受,她不想吃家里的早餐,觉得比较孤单,爸妈没有陪她等。她爸妈听了以后觉得有些确实有道理,也乐于接受;有些事情也向小刘解释,比如说周末没有陪她,主要是因为需要回老家照顾外公外婆,并鼓励她以后有什么话就直接告诉爸妈,不要藏在心里。我们四个在一起,沟通非常顺畅,小刘和小刘的爸妈都非常坦诚,当面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小刘诉说了自己的烦恼,而小刘爸妈在虚心接受建议的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苦衷,彼此不再有那么多的隔阂,都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
通过小刘的描述及家长的反馈,我发现她的爸妈在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对孩子应当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小刘爸妈告诉我,他们确实很少当面表扬和肯定孩子,而是把这种爱埋藏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责备和不满。
第二,多倾听,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多倾听,耐心地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声,进而更好地掌握她的思想动态,不能一味地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第三,要平等互敬,不要居高临下。小刘的爸爸总是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不愿多和家长说话、沟通。
小刘的爸妈也在这次事件中反思,非常虚心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感谢我为他们和孩子之间的真诚沟通创造了机会,并表示以后自己也会多思考怎么和孩子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小故事之二:一位想“生病”的高中女生
已经连续第三天了,班主任泉林办公桌前总是坐着一个胖胖的女生,用双手捂着脸,痛哭流涕,表现得非常难受。在泉林与其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女孩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他们都不理解我,我好痛苦”,“真的好累”。班主任反映她平时是个乖巧的女孩,到底怎么了,我决定和她聊聊。
小女孩叫刘Y,她呜咽地告诉我,妈妈去俄罗斯旅游了,要一个星期后才能回来,她非常想妈妈。还说妈妈从来没有离开她这么久,妈妈离开的这几天,她真不知道该怎么过。在交谈中我还得知,虽然她妈妈外出了,家里还有爸爸和奶奶照顾她的生活,我担心的单亲家庭问题并不存在。但当我一谈到她爸爸时,她的情绪就激动起来,大声哭着说:“他们都不理解我,说话不算数,我好累。”
事情缘由是这样的,爸爸为了鼓励她独立,在妈妈去俄罗斯之前就答应她,在妈妈出去旅游的这段时间里,无论她表现怎样,爸爸都不会生气。但就在今天早上,在爸爸反复劝说她回校上学的过程中,还是生气了,不仅如此,还打了她一耳光,所以她特别委屈,想生病。爸爸说话不算数,难道是她父母脾气都很暴躁,还是另有原因?于是,我打算等她妈妈回来后再了解这些方面的情况,但当务之急是让她情绪恢复平静,让其先回到教室上课。我鼓励她,妈妈这次才出去一个星期,而我们军训十天你不都坚持下来了吗?
一提到军训,我突然回想起来,在军训的过程中,泉林班就有个女生一直说胃痛不能坚持训练,经常请假在旁边休息,应该就是她。在后来的谈话中,她承认那个女生就是自己,还告诉我,其实军训期间她也很不舒服,也很想妈妈,但她就一直忍着。这样看来,离不开妈妈,可能是离不开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可能是平时家长放手太少,小孩缺乏锻炼,意志品质存在一些问题。
连续几天,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刘Y每次哭过以后,就会恢复正常,回到教室上课,但一般只持续一节课的时间,第二天又重新来过。我推测,是不是在班级中没什么朋友,缺少一个情绪宣泄的通道,所以每天都会到办公室找班主任哭诉一番。通过问她自己,也通过向班主任了解,发现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刘Y是学籍不在我们学校的挂读学生,而且自己的身材也较胖,所以有些自卑心理,与同学交往时往往不够主动,在班级中确实没什么朋友,有什么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的伙伴。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军训十天非常艰苦,她虽然经常请假,但从没提出过回家的要求,一直坚持到军训结束,应该说她也是在努力挑战自己,但为什么妈妈离开仅仅一个星期就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考虑到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我觉得应该从学习上找找原因。一谈到学习,她就告诉我,英语课上老师都是用英语教学,她根本听不懂,进入高中后数学的难度也增加了不少,都让她吃不消,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考试,但她已经感受到非常大的学习压力。每天早上和中午上学都会很纠结。她还告诉我,因为只要生病,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不去上学了,而且妈妈还会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通过以上了解,我终于弄明白,虽然该生的外在表现是离不开妈妈,但其实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焦虑。这源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体验所带给女生的失败感,当现实自我表现不尽如人意,而理想自我、也就是自我期待较高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感觉自己对不起朋友或家人。具体到刘Y而言,在高中的学习压力之下,就她的本性,即现实自我来说,她是非常不想上学,不想离开妈妈的,但心里又明白只有上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不“啃老”,所以应该去上学。不上学会导致被妈妈骂,害怕与妈妈关系变差,而且这不是一个好孩子的表现,这就让她非常纠结,陷入一种内心的紧张与焦虑状态,这种焦虑就是道德焦虑。
她也想摆脱这种道德焦虑的状态,也想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但由于基础较差,加之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她感觉很累。如果不上学,既可能被妈妈骂,也可能会因为自己不能按时交作业而使班级荣誉受损,还是觉得很累。于是,她想到一个解脱的办法,就是希望自己生病,生病后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不上学,不仅自己内心能接受,老师也不会批评她,妈妈不会骂她,还可能会陪伴在她的身边。但这种想法又不能被其他人理解,包括妈妈,所以刘Y感觉很累、很痛苦。我把她的想法用了一个图进行说明(见下图)。她的这种办法不仅不能解决她的焦虑问题,还会使问题更加严重。
这种焦虑障碍会给她造成情绪与身体上的一些症状。比如在情绪上,在她妈妈出去的那段时间里,她总是有一种不安感和恐慌感,有时是一些不祥的预感,在那段期间她经常告诉我们,她很担心妈妈在外面发生什么意外,当问到是什么原因的时候,她也说不出来。在身体上也表现为出汗、气喘、心跳加快或肌肉紧张,并进一步导致其他症状,如她在军训期间表现出来的胃痛,其实在她妈妈外出的那段时间里,她也有胃痛的症状。军训结束后她妈妈带她到医院检查过,结果没什么问题,这也证实其实她身体机能并没有什么问题,胃痛是由于焦虑心理造成的。
考虑到焦虑障碍如果不能有效解决的话,很有可能恶化为抑郁症,所以有必要将其家长请到学校,既向其家长说明我们对问题的分析与判断,也希望能取得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我感到其实家长也对此问题很头痛,正渴望得到我们在教育上的指导。
家长在接到我们通知后,很快就来到学校,表示也对她的这种情况很着急,但不知道该怎么办,还带她去看过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没什么问题。我将自己的看法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告知刘Y的症结所在,并给了家长如下建议。
一要鼓励她多关注自己的进步,在学习上尽量少与别人比较。家长也要正确引导,要让孩子认识到,就中考成绩而言,自己的基础本来就比同班的其他同学要薄弱一些,所以要告诉孩子只要认认真真去做了,结果如何并不重要。要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要求她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到、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如,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做好老师交给的任务等。
二要鼓励孩子多与同班同学交往,力争有几个能够谈心的好朋友。想“生病”回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将心里的很多想法与妈妈分享,如果有一两个要好的朋友,她就多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想“生病”回家的动机就会弱化一些。
最后,我也告诉家长,会建议班主任给孩子安排一点班级事务,比如负责学习园地的布置、负责整理班级书柜等,提供其与同学接触、交流的机会。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解决导致道德焦虑产生的一对矛盾展开的。分析中考成绩是想告诉她,现实的自我并不尽如人意,与同班同学有一定的差距,所以理想自我的设定不能太高,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而安排其为班级做一点事情,就是想让她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努力也是能为班级服务的,也是被集体所需要的,以此来提升刘Y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至于鼓励其多与同学交往,是想让其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明白,每个人的现实表现往往都会与理想的自我预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不用过分焦虑。
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刘Y同学所遇到的问题,如若学校在品德、道德教育方面、在孩子的心理成长方面不重视,一味追求学科升学考试成绩,则很可能会造成孩子成长的缺陷。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爱护学生、体谅学生,才能找到最好的教育途径。
塑造人的任务是细致、复杂的,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小刘的问题,我们无法做到一蹴而就,因此第一次约谈失败。但是基于对学生、家长更深入的了解,第二次的约谈效果显著。而在这个了解、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家长给学校提供的信息、支持,家校形成的合力,让我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了学生问题的突破口,认清了学生问题的根本所在。家校携手合作,可以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