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进一步赋予部分学校“课程整合与创新”的权利,其载体是“高中特色实验班”。这一年起至今,北京市先后批准了15所普通高中举办特色实验班,“涉及科学素养、人文、中医药人才培养、生命科学、科技创新、创新教育、传媒等众多领域。这些实验班在执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框架下,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真正实现自主选择,满足对不同领域有较浓厚兴趣、对自主研究有较强欲望的学生的需求;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文学素养、科技创新、动手实践及艺术特长等方面个性发展的平台”[19],为引领其他学校发展做好探索工作。
还“课程权”于学校的效果如何?“北京市普通高中校长发展现状调研”课题组通过对北京市450余名高中校长进行的调查[20]表明,校长们普遍认识到特色建设的重要性,近80%的校长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学校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得好”,但是,影响学校特色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质量”,而对学校评价机制的单一、课程与教学自主权不充分,是“教学特色较难做”的重要原因。可见,办学自主权充分回归学校依然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2012年,基于前期改革的成果,北京市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遨游计划”。这是由北京市教委统筹安排、北京市教科院牵头组织管理、各区县课程管理机构推进、各实验学校根据不同研究专题组成项目联合体共同推进的项目研究计划,鼓励实验学校在学校课程设置安排、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实验和突破,落实《北京市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一批有能力的学校成为“遨游计划”的实验学校。
2014年,北京市教委还计划制定实施《促进北京市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意见》和《高中办学条件标准细则》,支持25所市级特色高中建设和20所左右高中开放式重点实验室建设,扩大高中自主课程建设实验学校范围,深入推进“遨游计划”,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高中特色建设进入一个理念更加现代、手段更加多样、资源更加开放的新时期。
3。系统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丰富特色建设的内涵
1985年,出于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对“教育方式”等进行改革的思路。在以后的长期改革探索中,“教育方式”的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一个突出的政策主题,对特色建设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而北京市充分利用首都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做了多类型的尝试。
第一,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3月,北京市启动了“翱翔计划”。这是面向高中学生、以“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为主旨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到2013年为止,已经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地理、人文与社会科学7个学科领域,29所普通高中“基地学校”,100多家重点实验室参与其中,历年以来共有翱翔学院约400人。
第二,通过对外合作办学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截至2010年11月,北京市教委共批准10所普通高中的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批准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美国AP课程、英国A-level课程、中加、中美、中澳高中双文凭课程等。”[21]这些试点是局部、小范围的,对北京市高中多样化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
第三,探索职普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探索的核心是打通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之间、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横向管道,打通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纵向管道,从而形成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无限丰富的可能。
4。“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成为多样化发展的“龙头”
为了深化普通高中改革,促进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局面的形成,北京市教委希望通过特定的项目,进一步引导学校形成个性化,成就鲜明的特色和文化风格。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开展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22]。到2013年,北京市有44所高中参加了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另有26所高中参加了市级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
这一时期,北京市教委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逻辑更加清晰。罗洁表示[23],“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将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龙头”,统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以及“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实施,建立多元而丰富的实验格局。
为配合这一政策,北京市注重对高中校长(正职校长、教学校长、德育校长)进行培训,举办“祥云行动——高中校长办学特色实施项目”,近几年培训主题为“高中特色建设”,目的是在逐步丰富的高中学校特色建设实践基础上,总结部分学校特色建设的经验,探讨高中特色建设的一般规律,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理论与经验支持。这也是首都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用培训来提高高中校长特色建设的能力。
[1]方中雄。谈与办学特色相关的几个概念问题[J]。北京教育,1994(Z2)。
[2]北京市教育局。关于在普通中学开展创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工作的通知(京教中字[1993]1号)。
[3]佟志衷。加强学校建设,努力发展特色[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4(12)。
[4]北京市教育局编。教育工作简报(第39期),1992-12-4。
[5]钟光璞。明确新思路,找准新起点,迈上新台阶[J]。北京教育,1994(Z2)。
[6]陶春晖。在北京市普教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北京教育,1995(11)。
[7]赵学功。走出平凡,办出特色[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4(12)。
[8]蒋乃平。更新观念、科研先导、办出特色——朝阳区中学教改巡礼[J]。北京教育,1996(Z2)。
[9]胡绍先,郭秀芬。通县小学特色建设巡礼[J]。北京教育,1996(6)。
[10]王梅。以特色创素质教育新模式[J]。瞭望新闻周刊,2004(6)。
[11]赵俭。试论全面育人,办有特色[J]。北京教育,1995(5)。
[12]张发。也谈学校办有特色[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5(11)。
[13]王志江。以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1)。
[14]崔会明,赵新宇。学校特色评价:在申请协商中进行——北京平谷区教委对学校实施“申请协商式评价”案例[J]。中小学管理,2007(11)。
[15]王建忠。培育农村特色学校,促进教育优质发展[J]。人民教育,2010(20)。
[16]根据历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汇总统计。
[17]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18]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19]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20]“北京市普通高中校长发展现状调研”课题组、陈丽执笔。学校特色建设:北京高中校长怎么看[J]。中小学管理。2012(3)。
[21]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22]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
[23]罗洁。北京市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