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高中特色化办学 > 五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实施建议(第2页)

五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实施建议(第2页)

从根本上来讲,评估就是为了让评估结果成为有用的信息,评估的价值一定要用其实用性来判定。通常来说,评估结果有以下三大类利用方式。

一是工具性利用,就是指能够直接为决策者和相关人员使用和发挥其特定的功用;二是概念性利用,就是指评估从总体上对人的思考所产生的价值,如敏感加强、意识提升、影响扩大等,这种效用可能并不能够被亲眼所见,但评估结果的这种利用作为整体或重要部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当然,最大限度地发挥概念性功效比充分完善直接功效更为困难;三是劝导性利用,即列出评估结果的效用,用来支持或反驳某种立场或举措。[8]透彻性的评估结果运用有助于评估效益的最大化。

就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而言,评估结果的透彻性运用可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用于普通高中学校研制特色改善计划、宣传推介相关成果。二是用于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促进政策。三是用于相关专业机构开展深化转化研究。但无论如何,所有的运用均须遵循一个根本宗旨——既要尊重首创精神,更要切实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9]。

(六)评估改良:元评估

“一门科学要摆脱自己发展中的盲目与幼稚,也必须对自己的发展历史作及时的、深刻的反思,形成‘自我意识’。”[10]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最终取决于评估质量的优劣。而要保证评估质量,探究并实施“元评估”(meta-evaluation),是一种重要的完善手段。

“元评估”,简单讲就是对评估的评估,即按照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科学方法,对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程度的评估,是对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满足相关利益群体需求以及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对各个评估环节进行的间接性评估(图7。7)。元评估不仅能指出原评估的信度与效度,确立其价值与效果,而且可查明原评估可能产生的各种偏差及其技术与行为根源,积累经验教训,以便修订后续评估方案与标准,改进评估实施程序与方法,提高评估工作水平。[11]因此,对于一个科学完善的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系统而言,元评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简言之,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改良,要从“元评估”开始。

图7。7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元评估模型结构[12]根据评估误差产生的原因,可从五个方面进行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元评估:对评估所用原始数据的可信度与偏差的分析与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与评估;对评估所用模型的分析与评估;对评估专家的评估数据的分析与审核;对评估总体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13]。

但是,随着评估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化,评判某项评估是否妥善完成、结果是否得到正确解释变得越来越困难[14]。为此,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应当建立元评估机构,研制元评估模型对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进行分析、考察,对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进行科学性鉴定;对评估人员进行资格、能力方面的甄别和培训[15]。这是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对评估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监控的有效途径之一。元评估机构也可以是评估客体组织,这有利于使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与监督,进一步提高评估的效能和信度,或者由评估主体或评估客体委托第三方进行元评估,从而使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更具公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更富生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结束语

作为教育评估的一种,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既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16]这种文化,其构成要素是“公正、诚信、求实”的评估责任观、“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的评估本质观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评估价值观。最核心的,应当是回到特色建设下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生规划培养目标”[17]的落实情况以及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一基本问题上。

普通高中特色建设评估的最高层次是走向文化自觉——人人能够认同“以评促建”的观念,处处可以感知“评建结合”的气息、事事能够体现“重在建设”的信念、时时可以领略“聚焦质量”的氛围。

普通高中特色评估问题,始终是一个比特色建设本身更难的问题。因为,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与特色相关的素养只能在他们的未来人生中慢慢显现出来。因此,普通高中特色评估工作以及对评估的研究将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日渐完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逐步形成真正的“可持续评估、常态化评估、制度化评估”[18]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本章作者:王鸿杰(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基础教育党建研究中心)

[1]陈效民。基础教育学校评估新视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8。

[2]张向众。中国基础教育评价的积弊与更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50。

[3]张立新。我国示范性高中评估的实践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2:57。

[4]曾能荣。我国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15-16。

[5][美]彼得·罗希,马克·李普希,霍华德·弗里曼。评估:方法与技术(第七版)[M]。邱泽奇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82。

[6]曾能荣。我国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20-21。

[7]张岚,杨国顺,朱坚。学校发展规划自主评估70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8。

[8][美]彼得·罗希,马克·李普希,霍华德·弗里曼。评估:方法与技术(第七版)[M]。邱泽奇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85-287。

[9]胡永新。学校特色评价的基本属性、功能与评价内容[J]。教育评论,2003(1)。

[10]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66。

[11]陈彬。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未来发展的五大走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2)。

[12]改编自陈效民。基础教育学校评估新视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8-109。

[13]孙锐,王战军,周学军。浅议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机构的社会职能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14][美]彼得·罗希,马克·李普希,霍华德·弗里曼。评估:方法与技术(第七版)[M]。邱泽奇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73。

[15]韩延明。论高校教学评估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16]叶志明,宋少沪,沈荣富。构建与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评估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

[17]杨莹,程琳。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价值追求与督导评估的关系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

[18]马德青。关于树立评估文化理念的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