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校长育人理念 > 四融于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让人载体具有人文性感召力(第1页)

四融于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让人载体具有人文性感召力(第1页)

四、融于校园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让人载体具有人文性、感召力

世界上最容易写也是最难写的字就是“人”。要学写“人”字,一撇一捺,易;要学会做“人”,难;要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更难。人是学校管理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本质的要素。人是最重要、最灵动、最具活力、最有发言权、最具人文性的载体,最能体现优秀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因为人本身具有活力、思想性,不断思考,不断生长,不断成长。人的思想由于家庭、年龄、经历、学识等的不同而变化,行为也随之变化。今日的我不同于昨日的我,明日的我不同于今日的我。在优秀文化孕育下的孩子和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学校,烙印着不同学校的文化印记,传播着不同学校的精神,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具有人文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人包括校长、教师、孩子,也包括家长,还包括外聘的后勤人员(不少学校后勤社会化,保安、清洁、厨房、绿化等都是外聘人员)。哪个要素最重要呢?无可否认,孩子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李希贵校长提出:“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的心情还好吗?他们的脸上还有微笑吗?”[35]温馨提醒校长们,关注孩子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当学校、当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围绕我们的服务对象——孩子,校长还要关注后勤人员。因为在校园内教师和后勤人员都是成人,对孩子来说成人有很强的话语权,成人在校园内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了一个气场,无时不在的气场。教师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后勤人员尽管和孩子直接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保持了校园的清洁等,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很容易受成人的左右,甚至会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教师、后勤人员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们接受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熏陶方式。林语堂曾经说:“在牛津和剑桥,那些教授们是怎么教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么熏陶出来了。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素质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有更本质的影响。”[36]

校长也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而且是影响力最大的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更深远。很多学校现在都注重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从作为教师中的教师——校长这个角色,要比教师有更高的自觉自悟,更有意识地接受文化的熏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校长的职责决定了校长必须是站在学校文化中最高角度的那个人。校长既是教育家,也是企业家,更是文化的先行者和布道者!校长要鼓励教师走进人文科学、走进艺术、走进自然,引导教师多读书,与经典同行,与大师对话,与美文为友,让文化浸润心灵。校长要有意识树立先进,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带动人、激发人。学生、教师、家长、团体等的先进,就是学校价值观的导向,就是优秀文化的引领,就是优秀文化的熏陶效果。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学校里,对教师来说,孩子的笑脸是最美的。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脸是最美的。在学校里,教师和孩子的笑脸是最美的。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花,独一无二。在融融春意的校园里,东风至暖,花自芬芳。

有智者说: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37]。一花一世界,一校一春秋。教育,是一个面对鲜活生命的过程,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是决定未来的事业。生命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教育则是我们赋予生命最好的礼物。体验是生命成长的最好方式,融合则是优秀文化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用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用学校教育带动优秀文化,以文化育人,做一名文化的布道者!

[1]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2-75.

[2]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3]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45.

[4]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3.

[5]钱穆.文化学大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4.

[6]王国炎,汤忠钢.“文化”概念界说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72-75.

[7]马樱.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3.

[8]张学书,曲士培主编.台湾校园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

[9]范国睿主编.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10]He,P。E.(1993).SchinPractiingwiththeCultureofSternationalJourionalReform,Vo12,No。3.p。263-272.

[11]沈辉.校园文化的特征、功能与建设[J].上海青少年研究,1986(10):14-17.

[12]仲波.大学校园文化浅论[J].教育评论,1987(4):14-20.

[13]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3):19-21.

[14]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17.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