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校长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 六校长要寻找课程领导的同行者(第2页)

六校长要寻找课程领导的同行者(第2页)

2。校长要为学生参与不同层级的课程领导创造条件

学生有效地参与不同层级的课程领导合情合理,但在不同的层面,如国家、地方和学校等,学生的参与状况不尽相同。在中央层面,尽管学生参与课程领导的权力极其有限,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众所周知,尽管法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但它的课程决策却有较多的自由。其课程标准由国民教育部“学校教育总局”制订,并报“国民教育最高审议会”审定,审议会构成人员相当广泛,包括官员、专家学者、教师、家长、团体代表、学生会及工会团体代表。[73]我国学者周洪宇在2007年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关于成立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的建议》认为,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各方人士,如教育部官员、教育专家、大中小学校长、家长和学生代表等,人员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其他各级层次的教育咨询委员会也可参照组成。

我国尽管在政策上已打破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但还未形成一种学生参与的制度,人们很难在中央层面课程决策中听到学生的声音。所以,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学生参与中央层次课程领导的保障,如学生的建议权和类似西方国家的听证会制度等都将使课程领导决策民主性增强,减少新课程方案实施的阻力,提高课程领导的透明度,并激发学生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

在学校层面,学生可以以合作者身份参与学校课程的方方面面,即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及课程设置的科目等进行讨论。在美国,学生领导权的实现有一定的组织依托,学校委员会或者学校董事会是最普遍的保证学生决策权的组织,目的在于尽可能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以保证学校课程领导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比如,佛罗里达州代德县的学校理事会由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代表等构成,有的学校理事会成员高达30人,学校的发展规划、考试方案及课程材料选择都由学校理事会批准通过。不过,一般而言,学生参与课程领导是衍生的而非绝对的,高级权力机构既然可以赋予学生以特权,也可以取消这种特权。[74]那么,在我们的学校层面,学生的课程领导力怎样实现呢?

(1)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依靠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和校长及教师。由他们开发的课程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虽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是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不应该忽视学生的经验。虽然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最终是为了学生受益。所以,学生更有权参与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表达自己对课程内容的需求,这样开发出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其教学效果肯定也会很好。现在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是重知识的学习、轻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依赖性强,这种现状就更加需要鼓励学生在有效利用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扮演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提升其课程意识并促成其积极主动的课程行为,成为有效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

当然,让学生参与课程领导不免会让人们有这样的疑虑:学生只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各方面潜质还有待发展的未成年人,他们是否有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呢?这是决定学生能否参与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关键性问题。现有的研究结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桑克森(Thorkildsen,T。)的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小的儿童,也对班级建设、课堂活动、学生评价等学校生活的重要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看法,这些看法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75]因此,即使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也可以作为课程领导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他们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所以,校长不应低估学生的能力,应该赋权给他们,让他们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从而在校本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2)让学生成为课程决策的参与者

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也要注重收集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选拔学生代表,让他们以答辩的方式阐述自身对于课程决策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主体,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学生参与课程决策不但会使课程建立在他们真实需要的基础上,而且会令他们体会到,课程不是外部强加给他们的、在别人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他们参与创造的,是“我们的课程”,而不是“他们的课程”,从而增强对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进而提高参与的动机。不过在实践中,教师有时会对学生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参与课程决策持怀疑态度,这种怀疑的态度通常不是能说服的,需要试验验证,而结果往往是“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还你一个惊喜”。

(3)让学生成为课程实施的参与者

关于课程实施,更离不开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决策通常是教师的独角戏,即使在决策中考虑学生的情况,也往往是在学生“不在场”的情况下,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代言。但事实上,任何描述他人的话语都不可避免地浸入了描述者的价值和立场。当我们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说话时,实际上,在这个学生主体中已经掺杂了“我们的主体性”;或者用后结构主义的术语说,我们一直在参与学生主体的构建。因此,教育者们所谓“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等总是有局限性的。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允许学生自己说,与教师一起就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进行协商,使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

一位任教初一语文的W老师说,她也曾尝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可学生却往往沉默以对。她认为还是学生没有想法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我们则认为,是学生长期在教师高度控制下学习形成的惯习阻碍了学生的参与。最后我们决定通过实践验证一下,即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决策权,看看能否促进学生的参与。W老师选择了一篇反映父女情的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堂课:首先由学生在预习中就课文自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相互讨论加以概括,课堂上W老师首先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概括的结果通过课件上呈现出来,共计13个小问题,4个大问题,还在每个问题后面附上提出者的名字。整节课就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展开。前3个大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第4个问题由全班集体讨论解决。整堂课学生参与积极、气氛活跃。据W老师课后讲,学生的很多想法是她原来没想到的,有些学生的理解甚至比她自己还要深,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这节课上,无论是高质量的提问,还是精彩的回答,不少是班上成绩最差的,甚至被测查为“弱智”的学生提出来的。[76]可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让学生成为课程的评价者

戴维·米德伍德(D。Middlewood)指出,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的原因在于:只有学生才能告诉他们体验到的课程的实际情况怎么样;学生能够就他们在学校所接受到的体验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吸收学生参与评价也存在着很强的道德层面的考虑,有助于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77]学生作为课程变革的利益主体,作为课程教学的接受者,有权力对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进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客观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总而言之,在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每一个人的意见都是不可忽视的。校长的领导力就充分地体现在“责任分摊,权力分流”上。只有各股力量团结一致形成合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三)让家长和社区成为课程领导的同行者

要想实现校长课程领导效果最大化,除了尽可能地凝聚校内力量,减少内部阻力外,还要尽可能地消除外部阻力。对于校外而言,要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全面性、一致性的支持,处理好上级行政部门对课程实施的共性要求和学校个性发展的关系。要与社区与家长委员会进行有效沟通,并在如何进行课程发展上达成共识。因此,校长绝不能充当课程变革路上的独行侠,而一定要联系多种力量,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到课程领导中来。

1。引导家长间接、直接地参与课程活动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影响学生课程参与的不仅是学校、课堂环境,而且还包括学生的同伴群体和家长的参与。马克斯(Msrks,H。M。)对小学学生课程参与的家长支持界定为两个因素:家长参与学校工作和学生与家长讨论学习内容;在中学阶段,除这两个因素外,还包括学生和家长讨论学校课程和考试。马克斯的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学校管理及子女的学习的参与状况对于中小学生的课程参与有显著影响。[78]

在新课程改革中,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也是促进学生课程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生课程参与作为新课程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将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发生不同于传统课堂的重大变化,这离不开家长在理念上的理解认可,也需要家长行动上的协助。学校、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对家长加强引导。例如,可通过向家长开放参与式的课堂,帮助他们直观感受学生参与课程活动下课堂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了解自己的孩子参与课堂的情况,并与教师一起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活动。同时,家长也需要了解学校或孩子所在班级的课程计划,有意识地在家庭教育、社会活动中渗透、拓展其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参与课程活动前储备更多的参与“资本”,在课程活动后,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巩固、拓展或应用。

例如,某小学X老师班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超过90%。这些孩子的家长或因为忙碌,或因为缺乏能力,不能监督、引导学生完成在家的一些练习作业。而这是学生课堂参与的一个很重要的延伸,反过来也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质量,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业水平。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做的书面作业还都能够完成,但一些朗读背诵的内容通常就不做了。迫于无奈,X老师只好要求学生每天背给她听。她认为五年级孩子本不该这样了,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又只能“降低要求”。Z老师班上有些学生的家长是做小生意的,平时进货出货,确实很忙,这些孩子往往就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因为缺乏来自家庭的必要支持,原本成绩不佳的他们与别的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始终处于课堂参与的“边缘人”。[79]

可见,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领导,不仅体现在家长直接对学校的课程有发言权,而且还体现在家长对孩子课程学习的支持程度上。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参与课程设置和评价的家长,学校也应该重视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学校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要积极采纳来自家长合理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另一方面,要使一些家长接受已经形成的新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要全方面考虑各种因素,校长要激发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鼓励家长搜集本土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把一些学历高、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积极性高的骨干型家长组成家长团队,发挥他们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学校要做一些工作,动员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多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力所能及地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挖掘社区的资源优势

不同的社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源。从培养人才的素质的角度来看,社区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应当受到学校和校长的充分重视,努力使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来源。社区资源应包括以下几种。

(1)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及生活经验等。利用这一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口多少、聚居民族、行政区划、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方文化,感受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风土人情、民间组织、本地文化等。这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经济资源

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的经济发展方面的资源,包括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工农业企业、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优势产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等。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处社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于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3)设施资源

设施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具有教育意义的设施方面的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烈士陵园、博物馆等。利用这一资源,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学校内教学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80]

总之,学校要积极争取课程专家及学者的专业引领,与大学及地方研究所建立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课程变革模式。同时,还要着力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对话,合作机制,争取社区、家长的支持,发展新课程公共关系;广泛宣传开设新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更新教职工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组织教职工建立新课程开发的导向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督评机制,引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教师根据学校的新课程规划和任务,自主制订开发计划,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81]作为校长,必须运用变革型领导的技巧,使各式组织与团体起到应有的支持作用,将学校建成一个有凝聚力和持续性支持的共同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