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程领导似乎是一个孤独的行为过程,因为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大多强调校长的主体领导地位。其实不然,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强调校长的领导作用没错,无论是课程开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都需要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出现,去积极主动地实现领导行为,但校长在课程领导中不应该是孤独的,校长在课程领导中的主体角色地位还需要其他角色来丰富和完善,不断为其提供支撑,实现课程领导合力的最大化。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领导的过程中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需要校长去挖掘和鼓励。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征询学生对课程的意见,才能使校长的课程领导顺利进行。众所周知,在社会领域中,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她的存在不仅受到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各种优秀人才,同时社会也不断地为学校提供有力支撑,校长的课程领导同样也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以最大限度地推动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1。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挖掘
我国学者在界定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角色时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师本身就是学校课程的领导者,有的学者认为教师是积极配合校长领导课程的重要力量。不管哪种观点,都认同教师在课程领导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应当认清这样一个现实,即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正状态是什么。有学者提出,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只有教学意识,没有课程意识。换句话说,教师只关心自己所教授的学科,从不关心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很多教师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完成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上,很多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地使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缺乏课程参与和课程开发的意识;习惯于服从上级领导,缺乏参与课程领导的意识。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愿意承受更多的压力,这是大多数教师的心态。[17]还有人说,“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是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的真实写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很多教师也产生了职业倦怠,他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参与课程领导。
以上现象在中小学里的存在不是偶然的。针对这种情况,校长们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激发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使教师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学上,更应该体现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应该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因为教师是具体课程的实施者。因此,校长在课程开发上要积极挖掘教师的潜能,并竭诚为其提供服务。
纵观十多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开发主体而言主要有三类,教师个人开发、教师集体开发和校社集体开发(由校内教师与校外社会人士共同合作开发)。总体上讲,几位教师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应占多数,但也不可忽视有一定的比例是属于教师个人独立开发。个人独立开发的教师往往具有某方面的特长或学术专长,这原本是件好事,但由于学校往往缺乏规范的课程开发制度,缺乏良好的课程开发氛围,加之缺乏对课程开发意义的正确理解,致使有特长的教师反倒觉得委屈,“既然你能,你就自己做好了”,这已经成为教师们看笑话的口头禅。[18]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校长的课程开发先驱者的角色没有做到位,在协**师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校长自身作为课程领导的权威。校长作为课程的领导者,怎么激发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让教师愿意并且能够在课程开发中发挥他们的领导才能,是校长们必须具备的领导力。如果校长忽略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课程领导中采用过于集权的方式,则很容易引发教师的消极、抗拒或抵制的情绪和行为。
总之,校长课程领导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调动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能否真正赋予教师课程领导的权力。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课程领导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2。学生课程领导力的挖掘
长期以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领导中来的做法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参与课程领导角色的大多是教育行政机构的领导、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等,而学生则因为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等原因而被仅仅看成是课程计划安排的客体,其参与课程的作用则相对容易被忽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感受如何,领导者则很少问及。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即使对课程改革有很好的建议也无从谈起。这容易造成校长课程领导运作过程的断裂,无法准确、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课程改革的反馈信息。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程领导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能使成人逐渐信任他们有能力胜任课程领导。民主社会中的课程规划能够促进教育供给的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实现。新课程改革以来,多层级的课程管理体制的推行,让学校课程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并保持一定的比例,也使得学校课程领导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可以说,学生参与课程领导就是我国教育民主化的产物,民主化趋向是学生参与课程领导的一个重要倾向。因此,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也成为课程领导力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
3。家长和社区领导力的挖掘
学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课程领导单靠学校自身也不能很好地实现目标。校长的课程领导也是如此,在校内要积极鼓励和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在校外要尽力调动家长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热情,利用家长们的智慧和资源,丰富学校的校本课程。在我国,家长一直扮演学校课程改革的配角,一直是按照学校指令行事的旁观者。即使在优质学校,家长也一直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因此,家长想要成为共同体的成员,成为真正的课程决策者,在实践上需要更多的努力。[19]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具备丰富的资源,它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从学校所处的社区资源出发,采集有特色的个性化资源,不仅使师生萌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积极参与,而且和现成的教科书上的带有共性的内容形成互补,同时受到广大社区人员的支持,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1]叶娅。角色理论下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11。
[2]引自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80-84,85。
[3]引自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80-84,85。
[4]孙承毅,张妮娜。教学领导与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两种领导角色的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2008(8):1-2。
[5]曹爱琴。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42-43。
[6]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94。
[7]刘冬梅。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考察和思考[J]。教学月刊,2010(12):3-4。
[8]魏青云,张立新。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J]。当代教育科学,2011(10):10。
[9]魏青云,张立新。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J]。当代教育科学,2011(10):11。
[10]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3-14。
[11]曹爱琴。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34。
[12]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7-78。
[13]唐德海。校长课程领导力考量的六个维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74-75。
[14]陈如平。校长教学领导:提高学校效能和促进学校变革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4(20):32。
[15]访谈内容引自曹爱琴。高中校长课程领导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52。
[16]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49-150。
[17]许占权。论教师的课程领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5。
[18]李臣之,王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样态与深化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3(1):63。
[19]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