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涉外教育的康正之路
——访康正
姚娜
仅16年时间,为何一所名不见经传专修学院能发展成今天的中国涉外教育集团?国运日隆、应时而兴、区域条件等要素当属不可或缺,而集团领军人康正的个性、经历乃至追梦指数似乎可以揭示出更多的细节。
梦想走遍全世界
“原来是我一个人周游世界,现在是带着学生走向世界”——《涉外人之歌》中有这样一句话。康正为涉外十五年校庆而作。当一首歌曲唱响一个地方、唱响一个领域、唱响一个时空……也往往会熔铸一种精神,闪烁一种文化、刻印着一种历程。涉外校歌正是涉外精神和正能量的写照!
教育在线:您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对您性格的养成、事业的选择有何影响?
康正:中学时,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田径五项全能打破了广东省少年甲组的纪录,参加过全国大赛。我喜欢站在领奖台上的感觉。站在台上,向8万多人挥手致意,那种感觉——美!体育生涯塑造了我坚韧、顽强的性格,运动给人好胜的心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名。少年时期养成的这种性格、价值取向和处事方法,对我后来的拼搏影响很大。
我喜欢历史、地理、酷爱旅行。从小就有个梦想,要走遍全世界。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一放假,我就背着背包、骑着单车去各地旅行。因为我是老师,身上没有多少钱,一般都是骑单车,没坐过飞机和卧铺,而且每次都设计好路线图,一圈一圈地绕着走,我用了8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全中国。这以后,我又想周游全世界,但没有钱怎么游全世界啊?所以,我得赚钱。
教育在线:什么时候开始从商的?后来为什么会选择做教育?
康正:1992年,我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有一天与几个同学聊天,打听到一个精品店的老板要出国,说有7000块钱的存货,希望抵给别人。我灵机一动,跟那个老板说:“我现在只有3000块钱,你抵给我,一个星期后我再给你4000元,你要相信我。”那个老板说:“好,明天就给你钥匙。”我当时很开心,精品店就这样开张了。后来某大学的MBA教材还选用了我的创业案例。店铺开张后我降价促销回笼资金,仅用了两天时间很快就把货一下子清出去了,回笼了6000多块钱。我用这6000块钱做本,每天骑着单车上货。当时周边学校的很多学生都喜欢我的精品,而且我卖得比较便宜,虽然赚得很少,但一周后,我的营业额就上万了,很快就把钱结清给了那个老板。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后来,公司发展越来越快,在香港、澳门注册了国际有限公司,全方位展开各种经营,经营家私、工艺品、舞台灯光、音响等。
康正:199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号召企业家投资教育。恰好,我做过教师,又在商海打拼这么多年。也许学校、学生更需要我们这种做过老师,下过商海,又回到学校的人。最后,我卖掉三个厂子,投资办学,成立了广州维城科技专修学院,就这样,1999年以后我涉足教育了。
现在想来,除了政府鼓励办学之外,我本来就做过教师,对教育有无法割舍的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教育。
教育在线:办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比较明显的阶段。现在的发展态势怎样?
康正:学校成立后,我们开始雄心勃勃地招生。但是,很无奈的是,政府号召我们办学,有机会让我们招生的时候,大学又扩招了。我们这类学校怎么能和大学竞争呢?第一学期我们只招了72个学生,很惨。但是,既然做了,亏本也得办下去。当时很多私立学校都关了门,我们还好,有一个企业撑着,不至于关门,就这样一直坚持办了下来。
2003年,国家政策允许民办专修学院申办普通高校,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申报了“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第一届学生招了860人,2014年学生达到12300人。
教育在线:用办企业的钱去支撑做教育,想到过失败吗?
康正:没有。我觉得坚强的信念很重要。1999年招生那么少,我都没有放弃,我有足够的承受力,这是做企业练出来的,也有天生的成分。当然,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没有承受力,没有责任感,没有信念怎么去做?这么多人跟着你,这么多学生指望着你,你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就像我独自旅行,走戈壁滩,攀珠穆朗玛峰,在缺氧的状况下爬到7100米,这种历练给了我的一个信念,认准的路就必须走到底。比如,我提出的“走向世界从这里开始”,创“涉外”品牌,就是要逼着自己走向世界。原来是我一个人周游世界,现在是带着集团、带着学校、带着学生走向世界。
世界有尽头涉外精神无止境
“泰国清迈—江苏常州、盐城—河南信阳—新加坡—北京—加拿大多伦多—广州—香港—澳门”这是康正2015年整个寒假期间的行程,在他的日程表上,从来都没有“休假”二字。他说“涉外宏图,只争朝夕”。
教育在线:对于您的坚守了近16年的教育事业蓝图,未来您有何设想?有哪些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