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线:发生冲突时一般谁让步?
于越:爸爸让步更多。
于松岭:新的理念我刚开始不理解,但反过来一想,觉得他是对的。2009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就父子两代在管理上的分歧举办了“第二届北京大学MBA案例大赛暨2009东方剑桥杯全国邀请赛”,于越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和理念受到肯定,那次讨论也让我反省了自身的不足。
于越:每当跟爸爸有冲突,我就很痛苦。工作和家庭不一样,不能因为他是我爸就如何如何,我要转变角色。我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跟他磨合,让他理解我的想法。
于松岭:他常常用很柔和的方式把我说服了。有时和他深谈之后,我觉得自己似乎该退休了。
教育在线:于越这么年轻就担任集团总裁,有没有来自员工方面的挑战?
于越:刚开始挑战蛮大的,业务不熟,人也不熟,很多集团的“老人”觉得我是小孩,站到这个位置主要是我爸的缘故。有些人不听我的,有事直接绕过我,找我爸商量。毕竟我也没有证明自己的能力,那时我刚从商科转到教育,只能顶住压力,踏实苦干。现在好多了。
他的难度其实更大
于松岭认为,相比自己从零开始创业,儿子突然接手这么大的摊子,几乎连适应过程都不允许,压力、难度其实更大。但他相信新一代民办教育者将整体扭转社会对民办教育的看法,导演一个新开端。
教育在线:子承父业不容易,父亲对儿子的期望是什么?
于松岭:他很孝顺,家庭方面我一点不担心,希望他不仅事业成功,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能成功,这样才能辈辈成功。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也是事业的延续。我的责任在不久的将来会完全转交到他身上。他的难度其实比我更大。我是从零开始慢慢积累起来的,他突然接这么大一个摊子,几乎连适应过程都不允许,就得承担起来,压力真的很大。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常常会去K歌娱乐,他没有这个时间,事情太多了,但这是命运的选择。从另一角度看,他的人生起点就跟别人不同,如果做得好,他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度都不一样。
教育在线:儿子接班之后,你准备干什么?
于松岭:我绝不垂帘听政。现在我是协助他从传统管理过渡到现代化管理。等完全过渡好了,我年龄也大了,顶多坚持到65岁,绝对不能再干了。干得好与不好是他的事,我不再参与。
教育在线:你父亲说等他65岁就把事业接力棒传给你,距离现在还有5年,你有充分的信心做好准备吗?
于越:我觉得问题不大,但这个好有个程度,如果期望值不高,那没问题;如果期望值很高,这个事也不好说。
教育在线:那你现在对集团长远和近期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于越:近期还是以大学和幼儿园为主,但未来肯定要增加很多国际合作的因素。我们现在也有国际交流的项目。随着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日益增多,未来我们可能会介入对外汉语培训领域,当然这只是国际交流的一小部分。更长远来说,我们会对学前教育做一个整合,因为当幼儿园数量足够多,在园幼儿数足够多时,可以做一些整合上下游的事情,比如通过这个渠道投放很多与教育相关的产品,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想法。目前平台还不够大,仍然需要打基础。
教育在线:问一个特别长远的问题,等你65岁时,你想把这个机构带到什么地方?
于越:我当然希望做成中国最大的教育机构,我觉得这个市场前景很好,我们也有这方面基础。我们会注重模式创新,在培训方面可能会比新东方做得更大。我65岁时可能不会再做学校运营的事了,到时会找到更合适的人选。
教育在线:随着很多“民二代”走上舞台,作为民办教育领域的一名老兵,你希望这些孩子给中国民办教育带来怎样的气象?
于松岭:很多“民二代”也是“富二代”,“富二代”分两种:创业二代和败业二代。民办教育领域中,创业二代居多,这对民办教育的后续发展非常有益。我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优秀的民二代,他们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思想、管理方面很现代很超前。现在社会上对民办教育还存在不少质疑,相信他们这一代将以崭新的形象示人,整体扭转社会对民办教育的看法,导演一个新开端。我们也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办教育是为了做事业不是为挣钱,把孩子培养好也是为了民办教育能够持续发展。
我坚信,若干年后中国一定会出现类似哈佛、剑桥这样的世界名校,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接班人问题至关重要。但凡民二代接好班,我们都能看到希望。
(文章原载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1年11月2日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