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人的心理解读 > 四反求诸己(第2页)

四反求诸己(第2页)

[3]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166—16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99—107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载《高校理论战线》,2007(5)。

[7]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160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8]陈科华:《“和同之辨”及其对当代和平理论构建的意义》,载《求索》,1999(4)。

[9][英]罗素:《中国问题》,167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0]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1]张志学、姚晶晶、黄鸣鹏:《和谐动机与整合性谈判结果》,载《心理学报》,2013(9)。

[12]参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13]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载《心理科学》,1998(5)。

[14]阳泽、张向葵:《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载《心理科学》,2007(3)。

[15][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人生·道德·财富》,17—18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6]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16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8]汤爱萍:《尚和心理与和谐社会》,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

[19]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166—16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翟学伟:《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载《社会学研究》,2014(1)。

[21]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162—166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22]王国华:《相亲与相敬》,载《意林·作文素材》,2017(8)。

[23]汪凤炎:《“和”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载《中国德育》,2009(3)。

[2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2—6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5]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6]卢梭:《爱弥儿》,3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7]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16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2—6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62—6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30]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166—167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邬欣言:《生活中的社会学》,90—91页,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

[32]梁兴嗣撰:《千字文释义》,汪啸尹,纂集,29页,北京,中国书店,1991。

[3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15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34]Hwang,K。K。,“FadFavor:Thee,”AmerialofSociology,1987(4),pp。944-974。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5]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500—5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6]Hall,E。T。,TheSilentLanguage,NewYork,Doubleday,1959。

[37]Hwang,K。K。,“FadFavor:Thee,”AmerialofSociology,1987(4),pp。944-974。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8]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209—211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