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人的心理解读 > 五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化特征(第2页)

五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化特征(第2页)

[17]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转引自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21—5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8]朱虹、马丽:《人际信任发生机制探索——相识关系的引入》,载《江海学刊》,2011(4)。

[19]Huang,K。K。,“eseRelatioistruethodologisiderations,”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2000(2)。

[20]费孝通:《乡土中国》,29—4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1]朱虹、马丽:《人际信任发生机制探索——相识关系的引入》,载《江海学刊》,2011(4)。

[22]朱虹、马丽:《人际信任发生机制探索——相识关系的引入》,载《江海学刊》,2011(4)。

[23]Huang,K。K。,“eseRelatioistruethodologisiderations,”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r,2000(2),pp。155-178。

[24]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转引自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21—5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5]Hwang,K。K。,“FadFavor:Thee,”AmerialofSociology,1987(4),pp。944-974。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6]黄光国:《中国人的人情关系》,转引自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30—5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7]Hwang,K。K。,“FadFavor:Thee,”AmerialofSociology,1987(4),pp。944-974。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8]Fiske,A。P。,StructureofSocialLife:TheFourElementaryFormsofHumaion。NewYork,FreePress,1991。转引自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59—6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9]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239—240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0]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74—7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1]费孝通:《乡土中国》,34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2]黄光国:《中国人的人情关系》,转引自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30—5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3]王举忠、王冶主编:《传统文化与中国人》,58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34]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9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5]黄光国:《关系与面子: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转引自《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60—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6]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载《政治学研究》,2000(3)。

[37]叶锦成:《书评一》,转引自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7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8]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6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9]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9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