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参见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26]费孝通:《乡土中国》,1—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7][德]赫尔曼·凯泽林:《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71—76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8]费孝通:《乡土中国》,1—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9]翟学伟:《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载《社会学研究》,2014(1)。
[30]费孝通:《乡土中国》,1—9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1][美]亚瑟·亨·史密斯:《中国人的脸谱》,153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2]翟学伟:《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载《社会学研究》,2014(1)。
[33]陈江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61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4]翟学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1)。
[35]王泽应:《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基本价值旨趣和特质探论》,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6]张立文:《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载《江汉论坛》,2007(2)。
[3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版),14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8]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与行为:形成及蜕变》,转引自《中国人的蜕变》,244—24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9]Bond,M。H。,Leung,K。&Wan,C。K。,“HowdoesCulturalCollectivismOperate?TheImpactofTaskandMaiributioribution,”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1982(2),pp。33-56。
[40]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转引自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226—24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1]杨国枢:《中国人与自然、他人、自我的关系》,转引自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1—13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2]杨国枢:《中国人孝道的概念分析》,转引自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32—5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3]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49—5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4]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14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5]杨中芳:《如何理解中国人——文化与个人论文集》,39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6]李彩晶:《儒家“贵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广西社会科学》,2009(8)。
[47]田正学、张申平:《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60—62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3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9]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0]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51]李振纲、方国根主编:《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202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2]陈道德:《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载《哲学研究》,2004(11)。
[53]田正学、张申平:《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125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4]陈道德:《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载《哲学研究》,2004(11)。
[55]田正学、张申平:《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50—54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6]Abbott,KehA,HarmonyandIndividualism:gesePsychosoginTaipeiandSanFrancisco,Taipei:OrientCulturalService,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