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中国人的心理解读 > 三人际和谐的内涵(第2页)

三人际和谐的内涵(第2页)

[29]《汉语大字典》(第二版),625页,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0]《汉语大字典》(第二版),110页,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1]《汉语大字典》(第二版),626页,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313—3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3]《汉语大字典》(第二版),629—630页,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4]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载《高校理论战线》,2007(8)。引文有改动。

[35]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载《高校理论战线》,2007(5)。

[36]杜运辉、吕伟:《“和合”与“和谐”辨析》,载《高校理论战线》,2010(4)。

[3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2178页,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38]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9]修建军:《中华伦理范畴·和》,2—2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0]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5(3)。

[41]夏静:《“尚和”思维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6)。

[42]夏静:《“尚和”思维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6)。

[43]田正学、张申平:《两“和”发展战略的文化思想》,221页,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4]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齐鲁学刊》,2003(5)。

[45]曾仕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及其现代诠释》,转引自《中国人的价值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出版,1991。

[46]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23—50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

[47]李亦园:《和谐与均衡:民间信仰中的宇宙诠释》,转引自李亦园:《文化的图像——文化发展的人类学探讨》,64—94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

[48]汤一介:《略论儒学的现代意义》,载《未来与发展》,1996(3)。

[49]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载《高校理论战线》,2007(5)。

[50]李宏斌:《和谐与竞争:中西文化精神新论》,载《探索》,2005(5)。

[51]参见王罡:《孔子思想中“和”的三种表达》,载《安顺学院学报》,2008(5)。

[52]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53]参见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4]戴兆国:《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整体和谐理念》,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3。

[55]钟明善、朱正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义》(第二版),8页,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56]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心理学研究本土化论文集》,75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8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8]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47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

[59]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167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0]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7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1]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2]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23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63]汪凤炎:《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