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以格林沃尔德的花—虫内隐联想测验为例。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七步。第一步,呈现概念词(ceptwords)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在花—虫内隐联想测验中,概念词为“花”或“虫”,样例为某种花或虫的图像。第二步,对属性词(attributivewords)样例进行归类反应。在该例中,属性词为褒义词或贬义词,褒义词的样例如漂亮、芬芳等,贬义词样例如恶心、讨厌等。第三步,联合任务一,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做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patible)和不相容的,所以,通常在内隐联想测验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如相对于虫,被试对花的态度更为积极,那么,花和褒义词的关系为相容,虫和褒义词的关系为不相容。不过,在实施内隐联想测验之前,被试无法知道哪个联合是相容的,所以在这里仅称为联合任务一和联合任务二。对于该例来说,在联合任务一中,要求被试在花的图像和褒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左键;虫的图像和贬义词共同出现时,按右键。第四步,对联合任务一进行测试。第五步,为了配合联合任务二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第六步,联合任务二,和联合任务一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第七步,对联合任务二进行测试。
由于内隐联想测验是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求记录被试的反应时,相容和不相容联合测试反应时均值相减即为求得的内隐联想测验效应。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被试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在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所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在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所以,两种联合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相对一致性的指标,即上述内隐联想测验效应。[53]
由于生活在某一文化情境中的个体,长期浸染在该文化氛围中,从而会对该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行为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的观念或印象,但由于社会印象管理等的需要,个体在外显层面难以自觉或不愿表露出这些态度上的偏见。这时,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往往比外显的自我报告方法更能取得实际的效果。例如,“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对两性的职责范围所做出的明确划分,也是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分工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模式发生了较大改变,更多女性开始走向社会,参与各种工作,也有更多男性开始与女性一道分担家庭事务,人们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逐渐淡薄或者在外显态度上不再持有这种刻板的观念。问卷调查也表明,这种态度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是,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表明,“男主外,女主内”的内隐刻板印象在中国研究生群体中还是存在的。[54]
在本研究之前,我们也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对中国大学生内隐的尚“和”态度进行了研究。[55]现简要报告如下。我们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方法,对深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影响而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当代大学生是否还崇尚“和”的内隐态度进行研究。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其中以“迁就”“合作”“迎合”“随和”“谦虚”等表示“和”的词为目标词,以“自我”和“非我”等表示“我”的词为属性词。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对“和”目标词和“自我”属性词联结的平均反应时(M=732。78,SD=109。87)小于“和”目标词和“非我”属性词联结的平均反应时(M=835。74,SD=132。91),IAT效应值(尚“和”相容反应时-尚“和”不相容反应时)M=-102。96,SD=124。47,且IAT效应显著(t=-5。965,p<0。001);②男大学生被试对于“和”目标词和“自我”属性词联结的平均反应时小于女大学生对“和”目标词和“自我”属性词联结的平均反应时,但IAT效应差异不显著(t=-0。409,p>0。05)。结论是,①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内隐的尚“和”态度,大学生在内隐层面继承了“和为贵”的传统思想,并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②内隐尚“和”态度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存在性别差异;③SC-IAT测验可以应用于单一对象的内隐尚“和”态度研究。
与自我报告法相比,内隐联想测验至少具有两大优点:一是较少受到社会赞许、期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够更有效地测量人们能意识到的但是却不想报告的心理。比如,对残疾人的偏见,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对地域的偏见和对女性的偏见等;二是能够更有效地测量人们无法报告,处于意识之外的内隐心理,比如,无意识中的自杀意念等。而且,综合已有相关研究也表明,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在研究中国人的内隐态度中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56]因此,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恰当地使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能更好地帮助中国人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同时,也能为探究中国人的内隐心理机制发挥独到的价值。
[1]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7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5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对外交流大百科》,353页,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
[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56—5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卷,27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56—5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70—7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诠释》,转引自《金耀基自选集》,93—116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杨宜音:《关系化还是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4)。
[10]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4版),56—5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1]费孝通:《乡土中国》,29—4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2]杨国枢:《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转引自杨宜音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一辑),21—5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4]彭泗清:《书评二》,转引自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3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15]赵菊、佐斌:《“和而不同”:中西文化下人际互动和谐相容模型比较》,载《心理学探新》,2011(6)。
[16]李庆善:《中国人新论——从民谚看民心》,76—9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汪凤炎:《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8]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127—174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19]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168—213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0]Leung,K。,Koch,P。T。&Lu,L。,“ADualistionyandItsImplisforainAsia,”AsiaPacifialofMa,2002(2-3),pp。201-220。
[21]杨中芳、彭泗清:《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与关系:构念化与研究方向》,转引自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主编:《华人本土心理学》,470—504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128—12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3]沈素珍:《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载《新疆社会科学》,2009(5)。
[24]陈守聪、王珍喜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128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5]肖群忠:《尚和合》,载《中国教育报》,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