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
[2]同上书,第2页。
[3][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6-87。
[4]在文章中罗茨详细地介绍了6种不同治理的用法。[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具体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7-96。
[5][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6-97。
[6][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4-35。
[7]参见马建川,翟校义。公共行政原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84。
[8]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9][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5。
[10]转引自[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1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872。
[12][美]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M]。孙占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191-192。
[13][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4]转引自[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2版)[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
[15]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
[16]刘银喜。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及其中国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17]龙献忠等。治理理论:起因、学术渊源与内涵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1-32。
[18]迈克尔·豪利特等。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2。
[19][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0][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1][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楚红丽。公立髙校与政府、个人代理关系及其问题分析[J]。髙等教育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