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想解答这一问题必须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为此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带领学生一起探索自我、认识自我。
生涯教育和传统的“师传言教”不同,它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只有建立在成功的师生互动基础之上,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做出正确的生涯指导。因此学校设计的活动大都是体验式的、活动式的。
表3-6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校本职业生涯教育“认识自我”活动一览表
续表
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同学们开始思考一些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能干什么”。学生开始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仅仅根据自身兴趣,还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
在第二次调查中,面对同样的问题——“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这个职业的什么特点让你喜欢?”具有清晰职业理想的学生比例提高了60%,没有职业理想的学生比例下降了10%。一些学生开始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职业选择中,通过分析平衡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2。认识职业
针对学生在职业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探索职业,体验职业。
表3-7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校本职业生涯教育“认识职业”活动一览表
在第二次调查中,学生们的理想职业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十几种,一个班34名学生就列出了25种不同的职业目标,不仅有教师、医生等传统职业,还有旅游体验师、淘宝店主等新兴职业。通过认识职业和探索职业的过程,学生对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了解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3。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后,学校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相对接,在假期开展了“一日工作体验”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想办法接触一位与自己职业理想相近的从业人士。首先去展开一次访谈,了解其从业经历;其次为其义务做一天的工作助理,体验相关职业的特点与要求。活动完成后要如实填写相关表格,并附3张活动照片,开学后一周内交给班主任,认定学分。
在职业体验过程中,学校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验方式。比如:学生既可以独自体验,也可以和职业理想相似的同学结成一个小组,采访同一个职业榜样,到同一个单位进行职业体验,但是每组不超过5人。学生可以自己寻找合适的职业体验场所,也可以到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基地参与职业体验。比如:到某医院做导医,下社区做一天社工,到区检察院与法官面对面,做一天高三教师,等等。对于还没有职业目标的学生,学校鼓励其到父母单位去,体验一下父母的工作。
开学后所有学生都上交了“职业体验记录表”,记录了职业体验的过程和个人的收获体会。根据统计,学生们在113个不同的单位体验了36大类,51小类的职业。其中体验最多的职业是公司经理(18人)和教师(中学8人、小学2人、幼师6人)。
值得欣慰的是所有单位都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表扬同学们认真负责、谦虚好学的工作态度,还有单位在赞扬之余给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例如:该实习生比较虚心,认真踏实,但做事情慢,还需要培养和坚定自信心。
从学生上交的“职业体验记录表”和活动照片来看,大约70%的人认真参与了活动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20%的人参与了活动但没有认真分析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10%的人的反馈表没有加盖实习单位公章,或者没有上交活动照片,有弄虚作假的嫌疑。
通过体验职业,学生亲身感受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并适合这样的职业,并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查找资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组建教师团队
“普职融通”实验关键在教师方面的融通,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资源的共享,聘请职教学校的老师来普高授课;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培养一部分既能够承担国家级课程、又能够同时兼任职业指导课或成为职业技能课助教的普通高中教师,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经过努力,第一六五中学已经初步拥有了一支普职融通教师团队。上文提到的彭老师是高中生发展指导的教师,也是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受益者。她在改革实践中体会到好的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上好几节课,更重要的是将生涯规划的理念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开发课程、设计活动时不生搬硬套以往的经验,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边摸索边研究,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实际问题,推动项目的实施。同时,彭老师视野扩展了,站位更高了,能力提升了,从单纯的科任教师逐步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她和班主任一起备课上课,她的课程开发、活动设计、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升。大家集体备课,认真琢磨每一节课,使生涯规划课更贴近学生需求,适合学生情况,并且逐渐完善了生涯规划课校本教材。她的心理活动课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得到老师们的认可,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心理咨询和学生发展指导教师的作用。
在构建教师队伍过程中,学校感到,几乎全部的教师在职业教育方面没有任何经验,遇到了很多困难。所以,学校不断探索,形成了集体备课、共同讨论、及时反思、边干边学的工作模式。同时,也对各类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课程开发团队教师须设计好每一节普职课程,至少要上一次公开示范课,参与集体备课讨论,并分析积累的过程性资料。
2。课程实施团队教师须在进班授课前听一次公开示范课,参与集体备课讨论,同时进行职业指导课授课、担任职业技能体验课助教、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3。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必须出席开题评审、中期汇报、结题答辩等重要环节,并在课题进行过程中给予学生需要的指导。
以上工作模式及制度要求,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围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一主题完成了多项活动课程。其中包括自我认知活动(“我的成就故事”“职业理想大拍卖”等)、职场探索活动(“听职教老师讲座”“一日职业体验”等);人生规划活动(制定人生规划书)、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形成比较明确的职业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做出初步的职业选择;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改进;更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美国校长团到该校参观校本课程博览会、社区志愿服务等大型活动中,学生均有优秀表现。
普职融通项目推进过程中,对学校、年级、班级文化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校利用各种会议、校报、宣传栏等方式,在学校进行广泛的普职融通知识普及。将普职融通项目提出的“理想→体验→内驱力→素养”理念渗透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关于职业理想的思考使学生们开始关注、关心周围的社会。“崇尚科学、慈爱包容”的校训在普职融通项目中得到进一步体现;成功人士访谈让学生们找到努力的方向,职业体验让学生理解家长的辛苦,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测试让学生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规划人生。由于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涉及的领域众多,普职融通带来的变化已渗透进学校的各个工作环节,使其不仅仅作为一个实验项目,而真正成为学校的特色。
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和学生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班级建设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教室内班级文化、楼道内年级文化的布置突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积极踊跃,在学校的各项重大活动中也有良好表现。有的班级学生以前对班级事务很冷漠,在选举班干部时只有5位同学报名,在大扫除时只有8位同学主动承担,开学军训中有3位同学想中途放弃。普职融通项目实施之后,班级地面上有多余的纸屑,每一位同学都会弯腰捡起。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学习热情有了提升,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连续几年,第一六五中学高考本科升学率逐年攀升,多个学科会考通过率达到100%。学生们面临的已不是“上不上大学”的问题,而是“上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的问题。一部分对职业教育痴迷的学生,也通过第一六五中学与北国职学历互认协议的规定,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搭建他们走向职业之路的“立交桥”。学校将职业教育引入普通高中,正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之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多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