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校长早!”
“早!送孩子过来啊,辛苦了。”看着这个家长大汗淋漓的样子,再看看他肩上背着的重重的圆号,不禁要感叹这些学乐器的孩子的家长确实不容易。
因为我们学校搞的是特色班级教学,每个孩子在入学时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报不同的班级,这个家长的孩子就在我校五(2)班管乐班,每周一次的专业课和晨会演奏都少不了家长的帮忙。
等我在楼下巡视了一圈后,我又看见这个家长边抹着汗边下楼,步履匆匆。见到我时,他赶忙停下了脚步。
“赶着去上班吧?”
“还好。每周孩子带乐器这两天就稍早点出门。”
“孩子学得多,家长就辛苦啊!”
“只要他能认真学,我们现在辛苦点也没关系。不过,平时他在学校学得怎么样我们也不太清楚。”
“五(2)班可是我们学校管乐队的主力,获得过很多奖项。”
“可惜也没正式看过他们的集体表演呢!我挺想了解一下呢!”
如果说先前那个为先小拍照的家长引起了我对于“家校沟通途径”的思考,那么这个家长“我想了解一下”这句话更坚定了我促成这一途径的信心。何不就从管乐班的表演开始,让家长走进学校,也来欣赏孩子们的表演呢?
我把这个想法跟音乐科教师沟通后,得到了音乐科教师的肯定,但后续要考虑的就是组织问题了。
我请音乐科教师初步拟订一份汇报表演方案。从提交的方案来看,他们从时间的确定、节目的编排、服装的借用等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安排,可谓是尽心尽力。
但是,相应的问题也来了。节目的编排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但是服装的借用涉及费用,演出的邀请函制作和场地的布置也仍需一些人力。他们平时的教学任务已经比较繁重了,再加上这么多音乐班的汇报演出,他们能承担过来吗?
这时,就有老师提出:“何不让一些有这方面特长又有空闲时间的家长来帮忙?一方面,他们可以管理整个汇报演出的班级费用;另一方面,他们也参与到班级的活动组织中,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那个家长的话,想了解我们,从参与班级的活动组织开始,这不就是实现“家校沟通”的最好途径吗?
于是,我请五(2)班的班主任发动该班家长进行报名,第二天就收到了五位家长的申请。他们表示非常乐意加入班级期末汇报演出的组织之中。有家长主动承担邀请函的制作,有家长在音乐科教师的指引下帮忙联系租用演出服装,有家长主动要求在演出当天帮忙搬抬乐器。音乐科教师和班主任也反映这五名家长确实各有所长,也各尽其职。不过,演出没有开始,我这颗吊着的心还是没能放下。
五(2)班期末汇报演出当天,我特地安排好其他工作,提前到达表演会场。
从一踏入会场开始,我就看到有的家长忙前忙后地帮孩子们换装和化妆,有的正在搬抬乐器,还有的正在安排入场的其他家长就座。整个会场井然有序,我想:这确实开了个好头。
整场表演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从乐器搬抬的到位、孩子换场的有序、现场拍照的及时,我们都看到了那几个家长志愿者的身影。这时,我心头的大石头才真正落了地。
表演结束后,好几个家长来到我面前,不停地感叹:“孩子的表演果然没让我们失望!”“以后每学期一定要组织一次汇报演出。”“下次我也报名当家长志愿者,让我的孩子也‘威风’一下。”
看到家长们如此热烈的反馈,教师们也纷纷表示:“让家长进校园,真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从“想了解”到“真正参与”,不过需要一种途径,我想我们找到了!
先烈东小学特色班级的建设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如果每个班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邀请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中来,这无疑就是将家长义工引进学校的最好途径。
2014年是我校建校五十周年,为此我校举办了五十周年校庆文艺会演。校庆当天,孩子们要表演节目,教师们要接待历届毕业的校友,为了把教师们腾出来做接待工作,家长义工们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他们不断地积累参与学校工作的经验,在校庆时,家长义工们俨然已经成了老师,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管理学生纪律,有的给表演的孩子化妆,有的负责带领学生上场表演,有的负责拍照。热烈隆重的校庆圆满成功地结束了,义工们又谱写了一次辉煌。
现在,家长义工进校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学校大型活动需要家长义工的参与,班级的许多小型活动也离不开家长义工的支持,家长义工已经全面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了,如管理午饭午休、打扫教室卫生、各项代理收费、班级的班队活动、训练表演等方面都有家长义工的参与。另外,教师们也尝到了家长义工服务班级的甜头了,所以各个班级都能有效地利用家长义工为集体服务。家长义工进校园,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了解了教师、了解了学校,从而达到了教育共识,产生了多赢的好效果。
(二)学校教育走出校园
学校是现代教育运行的主要机构,甚至可以说,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人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教育的成败与否都是学校的责任,其他机构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这一责任。然而,随着教育实践在培养人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客观事实,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项处于现代社会之中并且与现代社会的其他机构有着高度密切联系的现代教育,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教育实际上是全社会的事情,不能仅仅将教育局限在有形的学校围墙之内。因此,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形成教育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消灭“校外”因素对于教育效益的不良影响,是国际通行的一种认识和做法,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检验,无不共同指向这样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即家庭和社区是对学校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的两个外部因素。
一直以来,在我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的联动教育工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指出,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系统培养的方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强调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高度一体化的社会呼唤更加开放的教育,传统的以“围墙”为界限的学校教育,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种更加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要想形成适应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学校、家庭和社区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教育工作,是国际发展的趋势,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是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
“校长校长,一校之长”,作为校长,除了管理,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学校,了解自己的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只要在学校,我都会抽空去巡堂。我喜欢看到窗明几净的课室,喜欢看到灯光亮堂的学习环境,喜欢看到专注听讲的孩子们。通过巡堂,我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巡堂,我可以关注到教师的上课情况;通过巡堂,我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喜欢走在安静的校园,听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我喜欢走在安静的校园,看着学生活泼的身影;我喜欢走在安静的校园,发现那让人感动心扉的时刻。但每当走到育贤楼尽头的课室时,我总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因为那拉货车轰隆隆的声音,因为那络绎不断的喧闹声,我不禁担心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很好地听讲,是否能很好地接受知识!
那是一次如往常一样的巡堂,当我走到二楼的时候,一(2)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诵读课,课上老师正在带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择邻处”,这句话让我不觉想起了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帖子:有个同时具备我校两校区入读资格的准一年级的家长问:“先烈东小学沙河校区和珠江新城校区哪个好?”各位家长纷纷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其解答:有的说沙河校区是老校区,室场配备更齐全,教师经验更丰富,特色班的开发也更为完善;有的说珠江新城校区虽是新校区,但学校致力开发,每年均往该校区调配优质的师资;而且不难发现下面的跟帖大多觉得珠江新城校区更好些,最大的原因是那里的环境比沙河校区要好。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下来。“沙河校区的周边围绕着服装批发市场,环境比较差”等言论不停地在我脑海中出现。如何破解呢?
带着这种种的思绪,我不觉翻看着桌面上的书,翻到其中一个故事,那个题目恰恰对上了我现在的心情:《坏邻居》。在美国东部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学府,它的名字几乎被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所知晓。但是,这个学校有着严重的困扰,因为它紧邻一个治安极坏的贫民区。“我们这么伟大的学校,怎能有那么糟糕的邻居!”董事会议愤怒地一致通过:“把那些不上路的邻居赶走!”方法很简单——以学校雄厚的财力把贫民区的土地和房屋全部买下,改为校园。于是校园变大了。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因为那些贫民虽然搬走,却只是向外移,隔着青青的草地,学校又与新贫民区相接。加上广大的校园难于管理,治安更糟了。董事会失去了主意,请来了当地的警官共谋对策。“当我们与邻居相处不来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邻人赶走,更不是将自己封闭,反而应该去试着了解、沟通,进而影响、教育他们。”警官说。校董们相顾半晌,哑然失笑,他们发现身为世界最著名学府的董事,竟然忘记了教育的功能。
是啊,身在学校的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怎么能忘记最有效而又最直接的手段呢?教育。既然先烈东小学沙河校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些种种制约它的因素,那我们就应该更注重利用和开发那些与环境、与社区连接的桥梁,那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我们的学生,从而影响他们的家长,进而影响他们生活的社区,以达共赢。
先烈东小学沙河校区周边服装批发市场林立,意味着火灾危险系数较高。北门的巷子又深又窄,即使是小轿车也不容易通过,更别说庞然大物似的消防车。万一突发火灾,如何确保全校上千名师生的生命安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题。而我们却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即学校对面就是沙河消防大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于是,我开始定期制订消防演习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消防逃生演习,让他们知道万一发生火灾该如何逃生。我还每学期邀请消防大队派消防民警来校进行消防讲座。恰巧,消防大队里的德叔是我们的校友,对我校的情况十分了解,也十分关注母校的消防状况。每期的消防讲座,德叔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合适的讲座内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提醒家人不要在**吸烟,到如何扑灭厨房发生的火灾;从见到火警拨打119,到如何使用灭火器和防烟面具。看着孩子们睁着一双双全神贯注的小眼睛听着德叔的消防讲座,看到孩子们举起一双双小手希望亲身参与灭火示范,我知道,我的这个方案是成功的,我相信,要改变身边的环境就应该从改变自己对身边环境的看法开始。每次在路上看到接送孩子的家长,都会听到家长们半真半假地抱怨“昨晚我躺在沙发上抽烟,谁知道我家那闺女冲着我大叫,叫我快点起来,还说这样很危险,很容易会引发火灾,烦死人了!”话虽如此,但家长那眼里的笑意,却是那么深沉。只有深入人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对社区环境也具有很大的文化辐射作用。学校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应该发挥社区成员的作用,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统一,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社区的文化水平。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我来先烈东小学当校长前,我们学校已经十分注重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合作共建文明社区了,我们的师生当时在东门的巷子前种下几棵榕树,到了今天,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是社区居民夏日遮阴的好地方。时至今日,这种联系,到了我这任校长依然十分紧密。我们学校东门外的巷子刚刷了墙,一条长长的雪白的巷子,看着很是单调,而这条巷子恰恰是师生们每天出入的必经之地,也是来访宾客到校参观的路过之地,这一堵雪白的墙壁不正是宣教的好地方吗?于是我和先烈东横路居委会商议,让我们的学生在墙壁上画一些公益性的宣教画。不出时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跃然墙上,学校的“国魂”教育特色、经典诵读活动、学校科组合影也一一加以展示,方便了社区居民、来访宾客对先烈东小学建立初步的认知。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学校与社区必须定位于互动,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果。通过积极开发社区资源,拓宽学校德育渠道,建立德育系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了共同的育人目标,学校、家庭、社区三方携手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空间,必将有助于全面提升教育内涵的发展水平,构建区域良好教育生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人人享受教育”的发展目标。
先烈东小学从2003年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起,就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社区综合实践调查活动。例如,在2013年指导学生开展“文明区内的不文明”——社区麻将馆的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周边社区的环境,知道麻将馆对居民及环境的不良影响。当他们感受到麻将馆对附近居民及社区风气的不良影响后,主动动员家长不进麻将馆,积极提出了营造良好社区氛围的建议;2014年指导学生对社区居民观看方言电视节目的情况进行了调查;2015年指导学生开展“做文明养犬人、创建文明社区”——社区内养狗调查活动,培养了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和社区内养犬户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深入社会、关心社区、融入社会与人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如此,这些活动在社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家长义工走进校园的同时让学校教育走出校园,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区的服务资源有机连接,二者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资源共享与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创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