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迎来了新的一天。我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召开“实践—反思—再实践”为主题的交流会。大家畅所欲言,越辩越清,越思越明。
根据叶澜教授的指导,一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有意义。对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再进一步,可锻炼能力,进而发展到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有意义的课,是一节扎实的课,不是只图热闹的课。第二,有效率。一是对全体学生来说,对全班多少学生有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第三,生成性。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发。第四,常态性。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要淡化公开课,多上研讨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第五,有待完善。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参照“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实践探索中我引导学校教师逐渐把“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这“五实”作为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引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征程中阔步前行。我满怀憧憬:我们的教师在追求“五实”的过程中一定会提高专业化水平,心胸也一定会博大起来,同时也一定能享受到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三)每一个学生都是多元智能的潜在综合体
如果说,“直面人的生命发展”的新基础教育核心理念让我的“教育务本心”思想有了一个理论化的参照体系,那么,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则让我的“教育务本心”思想在学校层面的实施有了一个体系化的具体指针。
一个美好的春日午后,小鸟在枝头动听地啼啭,校园的广玉兰已悄然绽开洁白的花苞。微风拂过,送来缕缕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外出归来,从一楼拾级而上,耳边不时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一切是如此美好、和谐。
当我走到三楼拐角处,不期然撞见了这样一幕。课室外,王老师脸上的表情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她痛心疾首地指着手上的作业本,对站在她面前垂头丧气的学生说:“你这已经是第几次不交作业了?一上课你就魂不守舍,心不在焉,下了课就去外面疯跑,回到家居然连作业都不做,还敢冒充家长签名!你天天在想些什么?你这样做,对得起你的父母,对得起辛苦教育你的老师吗?放学后,叫你家长来见我,你回去吧!”说完,她拂袖而去。
那个被训斥的学生,开始还是吊儿郎当,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后来听到要叫家长来学校,他涨红了脸,眼睛里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这时,放学铃声响了,可能是心里有事,他并未觉察到我,背上书包就一路跑下了楼。目光追随着他,我也跟着下了楼梯。他要干什么呢?我心下狐疑。
这时,他走到了学校的篮球场,仿佛变魔术般,手中突然多了个篮球,他泄愤般把球重重地砸向球筐。片刻,他又心疼地跑过去捡起篮球,小心地擦拭上面的灰尘,似乎还在喃喃自语。接下来的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扫萎靡不振的神情,眼中闪耀着自信的神采。他灵活地运球,在三分线外站定,轻松起跳,姿势极其优美,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球进了!接下来的时间仿佛成了他的个人秀,球在他的手上仿佛有了灵性一般。看着这个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快乐奔跑的像风一样的男孩,我难以想象他就是之前看似调皮捣蛋、玩世不恭的“坏学生”。
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一直闪现着王老师恨铁不成钢的神情和那名学生在球场上快乐奔跑的身影。我苦苦地思索: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样的孩子是教育不好的吗?是否学习成绩就是评价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标准?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要“因材施教”。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呢?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突然,我灵光一闪,想起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语言智能、数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别人),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数学来表达。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按照他的理论,那名学生的动觉智能非常发达,我们要做的就是挖掘出他的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加强创造。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和个性差异出发,积极拓展多元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最终都能获得自主的、充分的、良好的发展。到了那时,就不会再有什么好生和“差”生之分,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每个学生都能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身为一名教育者,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许,这条探索之路会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我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四)教育的真特色
从我任职先烈东小学校长以来,“直抵学生心灵,倡导个性成长”的“教育务本心”思想在与新基础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因材施教传统精髓的碰撞下,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无数的或大或小的荣誉。
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科研兴校示范基地、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东省特级档案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基地、广东省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广东省红旗大队、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广州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广州市优秀家长学校、广州市“三八”标兵单位、广州市合唱活动先进学校、广州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广州市红十字会先进集体、广州市红领巾示范校、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广州市普教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广州市第一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各级各类荣誉500余项。
学校老师符光锋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张远林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我与张远林被评为全国优秀校长,吴少华被评为全国科研优秀教师,许锦娴、张丽冰、欧莹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符光锋、林方航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张远林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赵淑颖被评为广东省十佳科技辅导员……学校学生张洛彬、肖敬陶等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张可慧、张心怡、练达等被评为广州市优秀学生,余知、陈昊、李思等被评为广州市“三好”学生……师生获各级各类荣誉共6200余项。
这些荣誉来之不易。深究其中,我认为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才能书写教育真特色,成就师生真成长。
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信,一看落款为“99届02管乐班戴寄”。这不是我校管乐特色班的大号手吗?!小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联系了,我赶紧拆开信件:“张校长:您好!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您以前曾帮助过的学生,我现在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我在这里的一切都好。最近我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第十一届管乐室内乐铜管独奏比赛’获大号专业组一等奖,当我手捧荣誉证书时,我百感交集。张校长,您现在还好吗?学校的管乐班还像以前一样棒吗?以前我在母校的一切还得谢谢您,没有您,也许我今天走不了我所热爱的艺术之道;没有您当时的鼓励和帮助,我也许考不上星海音乐学院,无法继续深造演奏我所热爱的大号,无法实现我的追求与梦想。在母校管乐班的六年里,我不仅在音乐方面有了进步,在意志方面更是受益无穷。因为学习大号,我做任何事情都有了恒心和毅力,遇到挫折也从不害怕,从不退缩,因为我知道要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攀登!在母校管乐班六年,不仅培养了我的艺术素养,更给了我一种人生启迪,一种人生目标。它告诉我,做任何事情都要努力和坚持,都要勇往直前!这一切的收获与点滴进步都是您给予我的,我会用我的行动来感谢您的。现在我的愿望就是把我的专业学好,争取早日登上艺术的舞台。成功需要汗水的浇灌,我一定会继续努力,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更好……”
读着孩子的来信,我心潮澎湃,思绪难以平静……
这名学生从小喜爱音乐。记得在一年级新生招生时,他和父母拿着报名表向我询问有关学校特色班级的情况,了解不同班级的特色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班级——管乐班,经选拔,他顺利入选。然而,在召开新生家长会的那天,小戴和父母来到我跟前:“张校长,小孩很喜欢管乐,但这管乐器费用,对我们家来说负担有点重,您看可否把我的孩子转到其他班?”看着一旁一脸沮丧的小戴,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你喜欢乐器?”他低着头不好意思地答道:“喜欢。”我接着问他:“很想学吗?”只见他眼睛一亮,有点激动地说“是的。”“那好,以后可要保证认真学哟,让我和你爸爸妈妈谈谈。”通过谈话后,小戴的父母表示孩子有兴趣,就尽力支持。在乐器购买方面,将根据家庭情况,先购买实惠又能满足初学水平的乐器,不追求高档次,以后家境宽裕了再考虑更换。由此,小戴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学习管乐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经受得住磨炼,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平时我会留意他的一些表现,不忘适时地给予他鼓励。有次参加完市管乐比赛后,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是最优秀的号手。”“是吗?”他将信将疑地问。“是的,很棒!继续加油!你一定会更出色的。”“嗯,谢谢张校长!”他咬着嘴唇点了点头,并会心一笑。后来音乐老师告诉我,受到鼓励后,小戴比以前更勤学苦练了,也很快成了同龄人中的优秀乐手。今天,看到小戴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成功的按钮,就看你是否能击中它!”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禀赋,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让他们都有机会成长为真正的“自己”。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另一封学生来信……
尊敬的张校长:
您好!我曾是先烈东小学的学生,现在在新加坡读大学,由于学业繁忙,未能赶回母校参加第25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五十周年校庆。在此,祝母校生日快乐,艺术节圆满成功!
校园生活是一首歌,轻松活泼的校园,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母校毕业已经八年多了,但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画面依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熟悉的旋律也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
突然想起了张校长您的一句话:校园建筑会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日渐褪色,而凝固在其间的学校文化内涵会像酒一样醇香;年龄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长,而定格在小学校园的记忆会像茶香一样值得回味。于是我的思绪又飘回到了十几年前……
刚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懵懂无知的我只是凭着一股对音乐的好奇心加入了管乐队。就这样,悠扬的管乐声伴我走过了小学的六个春秋,伴我走过了美好的小学时代。
刚开始我对管乐的感觉还是挺新鲜的,觉得其中充满了乐趣。可是不久以后就遇到了挫折:我发现管乐训练是多么单调、枯燥,专业老师是多么无情、严厉,每天机械地重复,除了反复还是反复,毫无一点乐趣可言。更糟糕的是,我的小号水平也始终不如其他同学,以致我一直对吹奏没有什么信心,是否要放弃的念头也一直困扰着我。
那时您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半途而废,那就不是我的学生!做了我的学生,就要刻苦练习!一天不练,三天白练!”从那以后,我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现在想来,也正是您在背后不断给予的支持和对演奏的始终如一,让我学会了倾听,懂得了合作,和同伴建立了友谊;懂得如何去听懂音乐,去欣赏音乐;懂得如何对待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充满信心。
乐团外出演奏、交流的机会很多,我们的足迹也因此远至香港、新加坡、韩国,真的让我大开了眼界。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含义。
训练生活从小学毕业开始就慢慢减少了,进了大学以后更是没有什么机会再参加训练,我的演奏水平也早已不如前。但在空余时间里我还是会拿出我的乐器,吹奏曾经烂熟于心的练习曲,然后仔仔细细地擦拭好乐器,再封存起来。虽然旧日的管乐声不再常伴在我的耳边,可是现在我对音乐的热情没有一丝衰减。
张校长,真的要感谢您,感谢老师们,感谢母校,感谢管乐队,是你们教会我热爱生活,教会我面对人生。
您的学生:王可
2014年12月20日
这封来信,再次坚定了我的教育初衷:只有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而这样的成长与体验,是会相伴学生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