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一体两翼”的教育理念体系
结合立校百余年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探索,以及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思潮,真光中学形成了自己高屋建瓴的教育哲学体系,不仅从人本主义的实践中完成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形成了以自能教育为主体、以主体性教育和生命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教育逻辑。
1。人本主义:真光教育对生命的回归
站在她面前的这个高个子男生,黝黑壮实,一脸倔强有点紧张却又装出不屑的样子……
这个男生是赖迎老师所任教的真光中学高一某重点班学生,找他谈话的主要原因是他经常不交英语作业,多次催交后,他仍然应付了事。不交主科作业,这在重点班绝对是不正常的。赖迎决定找这个学生深入交谈,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通过平等轻松的交谈,赖迎终于了解到这位男生的情况。他的父母关系不好,他上高一后,父母就离婚了。他现在跟父亲住在一起,平时见到母亲的机会并不多。男生说:“我妈从来就没有关心过我,只关心钱。整天就与我爸吵闹,到现在连生活费都不愿给,更别说关心我了。我从来没在她那里感受到任何母爱。”
可是,这跟不交英语作业有什么关系呢?原来,男生的母亲就是一位英语老师,他因此把对母亲的不满转换成对所有英语老师的不配合。通过这一发现,赖迎终于找到了对症下药的切入点。从督促他完成英语作业,到帮助他改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甚至家庭观、人生观,赖迎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取得好成绩,还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健全的人格和有价值的人生。”赖迎老师说出了真光教师们的心声。
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家认为,人具有高于动物的潜能,人的最高心理需要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这与真光学子“乃为世之光”的教育理想不谋而合。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着重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式,是人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也明确主张:“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的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展的人。”
可见,人本主义者追求的教育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是要去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学校应该是学生个体的“先天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所在地。在师生关系上,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体验”,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从人格和情感的视角来诠释师生关系,比之于只讲“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真光人认为,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基于对人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对人的价值的关怀和自我理解的关心,强调人的情感、审美和对无限与永恒的体验,注重学生内心世界、主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有生命价值的主体来看待,深入挖掘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动机和主观愿望,从满足主体生存需要的角度来开发其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没错,教育就是要回归“人本”,主动去关注学生的生命,把学生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其基本追求。这种追求是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的,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只有使这种追求逐步变成现实,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并引导个体和社会走向和谐。
2。“一体”之自能教育:自主能动
美国学者博比特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也指出:“教育的事情,并不是要使青年人精通任何一门学科,而是要打开他们的心智,装备他们的心智。”可见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不是简单的教会知识,而是引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兴趣、心智以及终生学习的意愿,使其自觉、自发、自主的学习成长。
“自能”即“自主”和“能动”。“自”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人、主体、主角。“能”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能动性、创造性;二是指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的需要与动机、情感与意志。
“自能”强调独立,但并非要求学生完全脱离课堂和老师的教学而独立学习,它提倡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能预习、自能阅读、自能拓展、自能思考、自能发现问题、自能提出问题、自能分析问题和自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能学习的习惯,从而不断培育学生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力和思想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真光人坚持的自能教育,是一种赋予学生以高度自主能动的教育,它基于中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教师的专业引领,以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显性特征,致力于不拘一格地培养具有持续自主发展能力的教师和学生。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改革的重点要转向研究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当作认知客体来研究。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参与意识。明确“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是实现教学民主化和有效教学的根本前提。
而学生的主体观体现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教学环境。只有树立学生主体观念,教育教学的民主化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终身发展才能落实。
自能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学生,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做学习和创造的主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两翼”之主体性教育:感知个性
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在其各种社会关系中是最集中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是人在作用于社会环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并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律。它使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有高昂的处事精神,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
人的主体性使人不仅懂得如何生存,还知道应该如何发展;不但能适应社会,还会主动去改造社会。同时,人的主体性还表现于人的理智性和智慧性,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绝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我行我素的放肆和自然本能的发泄。
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历程。西方的主体性,源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主体性是人之为主体的核心品质。现代人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意味着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创造性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充满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性的行为改造世界。
现代人的这些主体性有助于适应和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教育只有为促进人的自由、促进人的理性发展、促进人的主体性提升而存在而努力时,这种教育才能称得上“现代教育”。
主体性教育是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与素质教育相对照,主体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主体性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模式,是提高全面素质的基础。
所以,主体性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内涵、实质是一致的,是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性回归和认识升华,高举富有时代特征的主体性教育的旗帜,使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具有更深厚的认识论依据、更强的时代感召力和更大的可操作性。
4。“两翼”之生命教育:叩问心灵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生存只是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美好的生活才能使生命之光得以展现和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