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阶段 > 参考文献(第2页)

参考文献(第2页)

李艳梅,付建斌。1996。自我增强与自我验证[J]。心理学动态,(3):24-29。

林崇德。1995。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林崇德,王耘,姚计海。2001。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4):17-22。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2003。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琳琳,秦金亮。2012。5~9岁儿童自传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35(1):135-141。

林升栋。2006。自我图式的重构:从两级模型到双变量模型[J]。心理科学,29(5):1263-1265。

刘春燕。2004。18~23个月儿童普通话的语音发展(上海地区)[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8。

刘刚,曾亚伟等。2004。语言优势半球及语言相关皮层区的功能性磁共振定位[J]。实用放射学杂志,20(3):196-198。

刘金花,张文娴,唐人洁。1993。婴儿自我认知发生的研究[J]。心理科学,(6):355-358。

刘凌,杨丽珠。2009。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32(3):52-55。

刘凌。2009。儿童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及其与母婴依恋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刘文,邹丽娜,李亮。2009。幼儿幽默感结构和发展特点[J]。心理学探新,29(1):58-63。

刘肖岑,桑标,窦东徽。2011。自我提升的利与弊:理论、实证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19(6):883-895。

梁卫兰,郝波,王爽,杨艳玲,张致祥,左启华等。2001。中文早期语言与沟通发展量表——普通话版的再标准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9(5):295-297。

马晓晴,陈明高。2004。西方心理学关于自我的研究发展探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5):5-7。

麦克诺顿等。2008。早期教育研究方法:国际视野下的理论与实践[M]。李敏谊,腾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孟昭兰。1997。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牛宙,陈会昌,王桂平。2005。儿童早期行为抑制与其日后社会行为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1(2):114-117。

潘菽。1998。意识——心理学的研究[G]。北京:商务印书馆。

庞丽娟,李辉。1993。婴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361-389。

乔纳森·布朗,2004。自我[M]。陈浩莺,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乔治·H。米德。1962。心灵、自我与社会: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仇佩英。1991。幼儿自我评价恰当性的研究[J]。心理科学,(3):12-16。

任国华。2003。自我图式、他人评价与人格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26(5):910-911。

沈悦。2011。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2007。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M]。陈祉妍,黄峥,沈东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石筠弢。1989。婴儿期自我认知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4):50-54。

宋芳。2010。3~5岁幼儿自我调节能力发展与培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孙玉环,刘本荣。2010。广东省工读学校学生自我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9),33-37。

王晓明,陈丽英,杨洪涛,陈炽贤。1996。新生儿和婴儿正常脑发育的MRI研究Ⅰ:关于髓鞘形成[J]。中华放射学杂志,30(10):654-658。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36(5):614-620。

吴放,邹弘。1994。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18-24。

谢弗,凯特。2009。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辛自强,林崇德。2002。微观发生法:聚焦认知变化[J]。心理科学进展,10(2):206-212。

辛自强。发展心理学并非实验科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3-79。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