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设问拨疑,超越自我
北京第八十中学吴卫东
一不设问的课堂教学
假如在我任教的头十年,我会矢口否定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设问。现在回头反思,尤其是自己真正体验到课堂提问的奇妙,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在现行的评估制度中颇受肯定,家长又因你能帮学生考好而认同你的教学过程,居然会存在课堂上几乎不设问的教学盲点。
这当然不是否定,我们的学科课程和教材大都是在环环相扣的提问和解答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而是说,只有当自己能提出一定深度的问题极大激活学生思维的时候,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设问拨疑,你才会感受到教学专业上的一种自我超越。意识到这一点,是经过了自己漫长的摸索。
记得入职初在一所普通中学里,当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几本教学参考书及高考试题来指导备课,当自己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将准备好的化学知识灌输给学生时,当看着他们在课堂上听讲、记笔记时,确实陶醉于自己能把知识十分清楚地讲述给学生,沉醉于能把一道题用两种或几种方法解出来,把自己认为的知识难点很详细地分析给学生听,也很自信自己还算擅长透彻地精讲。曾经认为课就应该很流畅地完成,如果学生有疑问留下或有新问题产生,则肯定是自己没有讲清楚或备课不充分。偶尔也会在课堂提问,但很多是自问自答,或只让学生作简单的判断,遇到不懂、不爱学的学生也经常着急,却极少真正潜心钻研课堂的设问拨疑。
这样一种教学,在把提高学生高考成绩当成教学的唯一目标的问责制度下,几乎不会受到质疑,毕竟要提高纸笔测验的考试成绩,用稳妥的精讲多练是比较见效的。转眼离开大学校门十年了,教过的高中学生已经有三届了。对于以高考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日益熟悉起来,自己也已经任教重点中学,成为市骨干教师。是随波卷入社会上走俏的应试市场需求中,还是在教学上寻找超越自我的新的突破点,我的专业成长也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
二初涉问题,易放难收
有时回忆几年来上课的情境,一个问题始终让我困惑:为什么有的课上得自己和学生都很兴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课连自己回忆起来都觉得没意思?是课堂的教学形式跳不出不同教学内容特点的制约,还是存在待开垦的教学创新空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有机会参加到教育部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计划重大项目“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及教学改革”的子课题“初中化学新课程及教材实验研究”课题组的研究,与专家和其他老师一起备课,专家的指导和同行的帮助,使我发现原来上课可以有很多方式,课是需要“设计”而不仅仅是以前理解的“备课”,于是尝试用设计课来代替备课。
显然课堂提问是设计重点。通过问题引领、回答和再思考,将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下面两个案例可以比较典型地代表我初步用问题引导学生开放探究的尝试。
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
初三在讲“金属和金属矿物”时,我首先提出研究的课题:“关于金属你们想探究哪些相关问题?”使我想不到的是,学生提出七十多个关于探究金属的问题。为了使探究的问题更具针对性,使问题集中在我们可以探究到的范围之内,我指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筛选,使探究的主题锁定在:
1。金属有哪些特性?有哪些主要的化学性质?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了解自然界中金属以什么形式分布在矿物质里,常见的金属矿物都有哪些?
3。怎样从金属矿物里提炼出金属单质?
4。怎样炼铁、炼钢。如果你是设计钢铁厂工程师,你要考虑哪些问题?
5。什么是合金?铁合金有哪些的种类和特性?
6。常见的金属有哪些?各有什么用途?为什么自然界中含量多的金属并不是最早被人类利用?
7。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问题(其中第1课题是必做),自愿结合成四人小组,选出课题组组长,教师先培训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同学课下讨论所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明确本组研究的目的,将以什么方式去研究,如果是实验探究,需要实验室提供什么仪器和药品,由组长汇总写出探究金属的问题报告。教师预先思考:每个探究课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哪个环节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要从探究的问题中提炼出哪些知识进行强化学习,怎样与实验室合作等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小组活动开始了,除了提醒学生们询问家长铁生锈的生活体验,观察社区里的金属是怎样防护的,更注重引导学生对铁生锈的条件提出假设,优选出一些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利用午休时间在实验室实施自己的设计方案,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探索铁生锈的原因,将实验装置带回教室观察,教师发给学生实验记录单,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时常主动和老师讨论……
一周后,学生们列出了一张表,记录下铁生锈的情况。还有的学生建议在以下不同条件下,探究铁生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