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家多项政策因素的强力推动,学校的规模呈扩张趋势,传统的四级科层管理体系的直线职能型组织无法适应大规模学校的有效运行,组织架构亟待创新。
1。组织架构创新的重点
当学校组织规模扩张时,学校会设置“年级组”(或“年级部”)来分担学校中层机构的任务。而年级组和教研组由于在科层性和专业性所具有的取向不同,又难免会存在摩擦和冲突。在一些组织运转不够协调的学校,年级组认为教研组是一个教学研究组织,不具有行政权力,无权评价教师工作;而教研组则认为年级组由同一个年级的各个学科教师组成,没有学科专业性,因此,将年级组和教研组对立起来。事实上,年级组与教研组,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偏废。学校组织变革之中,如何确定教研组、年级组在整个组织架构中的位置,找到纵向控制和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是当前学校组织架构创新的重点所在。
2。组织架构创新的模式
就学校组织结构来说,变革要符合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向,又要达到组织中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的融合,因此,可以尝试建立组织的矩阵型结构,既保持学校组织原有的纵向直线职能结构,又以年级组作为横向交流与协作。具体而言,就是做到教研组与年级组的有机结合:纵向以学科为导向,由教研组长实施管理,缩短教师与校长之间的距离,使校长直接了解教学动态,教师直接体验校长的决策智慧;横向按年级进行组织,由年级组长实施管理,设立备课组,加强跨学科之间的教学协作。如图3-9所示:
图3-9矩阵型组织结构
矩阵型组织结构中,一名教师同时接受两个上级:教研组长与年级组长的领导。从科层隶属关系上来说,教师直接受年级组长的领导并在该年级承担教学、科研工作,在体制编制上直接归属于该年级。同时,该教师还要完成教研组组长分配给他的任务;教研组长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负责。
建立矩阵型组织结构,既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实行矩阵型学校基层教学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拓教师的知识面;有利于科学发展和知识创造;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不必要的浪费;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现阶段,它能够有效地协调年级组与教研组之间的关系,使其获得平衡与发展。
[1][美]理查德·H。霍尔著,张友星等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203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美]乔治、琼斯:《组织行为学》(第5版),于欣等译,51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美]乔治、琼斯:《组织行为学》,于欣等译,51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行为学》,赵丽江译,37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2~61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美]里基·W。格里芬:《组织行为学》,刘伟等译,489页,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8][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4~61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6~61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孙健敏等译,61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94~9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3][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97~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4][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11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5][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10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6][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范国睿主译,82~8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陈孝彬主编:《教育管理学》,34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