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
(一)学校发展战略的内容
学校发展战略通常由三个要素构成,即学校使命、发展方针(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使命和方针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视野;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是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它们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具体标准和方法。一个完整的学校发展战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1。学校使命
使命规定了组织的目的并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从事的是什么事业?在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和思考:我们的学校为什么而建立?我们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我们是训练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还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些问题和思考涉及的就是使命问题。通常使命用一句话的形式呈现,它就像一只罗盘,指引着船只航行的方向。
使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使命被限制在组织已经进行的工作的微观范畴,它的优点是比较具体、明确;缺点是容易造成创新和发展动力不足,进而丧失发展机会。广义的使命被限制在组织已经进行的工作的宏观范畴,优点是给出了广泛的发展空间,缺点是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明确本组织的重点。表2-1是一些狭义和广义使命的实例。
表2-1狭义使命和广义使命比较
学校使命是学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制定学校发展方针、发展目标和战略对策的依据。
2。发展方针
学校发展方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办学宗旨,包括对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态度,对学生、家长、国家和社会的承诺以及实现承诺的措施和方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二是发展方向,包括发展目标和实现发展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和途径;三是发展方针同学校总方针的关系。由于发展方针是学校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使发展方针与学校总方针协调一致,有时可以把学校总方针和发展方针结合起来,制定一个统一的学校教育方针。
学校发展方针规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学校工作的原则,是学校发展目标的总体轮廓和战略对策选择的准则。
3。发展目标
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学校在一定时间内想要达到的办学水平,或取得的预期办学成果。比较而言,发展方针是总的宗旨、总的指导思想,而发展目标是比较具体的规定,是对发展方针的具体落实。
学校的发展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①质量特性,包括教育教学输入、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结果的质量特性;②比较特性,如达到同类学校的中上水平,达到本地区前三名等;③改进特性,反映学校教育教学进步的指标;④时间特性,目标总是一定时期内的目标。
(二)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
1。超前性
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超前性要求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发展战略本身的特点。第二,教育的滞后性特点。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在拟订学校发展战略时,还要考虑未来执行的结果。过去我们讲教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理解主要集中在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上,事实上,还应包括另一层意思,就是教育内容、形式的安排要具有超前意识。因为教育具有滞后性,今天的教育并不是马上为今天服务的,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后天的社会服务的。
2。明确性
从计划的角度来讲,作为一套完整的计划,大致要明确六个方面的问题,简称为“5W1H”。这六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即:“做什么”(What):明确每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工作重点和要实现的目标。“为什么做”(Why):说明执行特定任务和实现特定目标的原因,这样组织成员对待计划的态度,就可能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何时做”(When):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起止时间及进度。“何地做”(Where):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和场所,明确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谁去做”(Who):规定计划的负责人、执行者和参与者。“怎么做”(How):明确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措施、相应的政策和规则,以及控制的标准和考核的指标。
3。客观性
客观性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做到主观设想与客观条件的一致;二是要做到遵循客观规律,包括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等。
从实际出发,就要针对实际情况,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体现特色。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不同,所选的突破口也不应一样,具体的战略定位也不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