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魏书生的教学观 >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第3页)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第3页)

在魏书生被批斗的日子里,在忍受身心折磨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想当一名老师的梦想。在经历了这些风波之后,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那就是永远做一名人民教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职业既无实利,也无地位。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重视教育,情况有所改变,但教师仍然不是人们首选的职业。很多人尤其是教师,都能够深切体会到教师行业的清苦。即便是教师地位得到大幅提升的今天,横向与各行业比较,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不够高,只有那些真正愿意把心捧给教育事业的人,才会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感受。在魏书生青年时期,即使是当一个普通的售货员也比教师这个行业体面得多。做一个教师,成天与小孩混在一起,会被人看成是没出息。然而在《魏书生评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份魏书生要求做教师的情真意切的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我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分力气,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有好几次办事路过学校,我悄悄地站在教室外,侧耳倾听教师侃侃而谈,学生书声琅琅。更有无数个夜晚,梦见领导批准自己回到农村学校,做上了虽然紧张繁忙、操心劳累、但却充满幸福的教师工作……

申请人:魏书生

1977年9月15日

要知道,魏书生当时已经被确定为电机厂领导的后备人选了。在绝不算短的6年(1971年11月至1978年2月)里,他以平均半个月一次的频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向领导申请了150多次,要求去当一名普通的教师。六年多的时间,150多次的申请,终于感动了领导,魏书生夙愿以偿,成了盘山县第三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那一年是1978年。1997年,站了20年讲台的魏书生又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组织安排到盘锦市教育局任局长,但他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仍然每天坚持到校上课。

在我们常人看来,魏书生不可理喻。已经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马上就可以走上仕途,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迥异于常人的选择呢?已经走到市教育局长的领导岗位,行政事务繁忙,为什么还要坚持站在讲台之上?

也许,那份看似寻常却不寻常的申请书能为人们提供一个答案: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有对教育的挚爱!从这份普通的申请书中,人们能够看到一介平常书生极不平常的“书生”情怀:干事业的执著与毅力。6年多是不算短的一个时间,一个意愿坚持6年多,是需要很大毅力的。我们想起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时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而这份申请则是他这项品质的真实写照。大凡成功者,都有这样一份执著。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也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但实行一两天,一两周或者几个月,然后就慢慢淡漠了,甚至慢慢淡忘了,然后就干脆不执行了,更有甚者,朝令夕改,让学生无所适从,让自己也觉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感叹,老师真难当,学生太顽皮,教书真的没前途。当从魏书生反复申请同一件事中看到了干事业的执著与毅力,魏书生的实践,无疑再一次证明了教师行业需要这种信念与执著。

要清醒理智地对待事情。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般人能有那么大的耐心吗?6年写150多份申请。若是一般人早就跟领导闹起来了。但魏书生对待这件事情却始终很理智清醒,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做。因为魏书生看到了中国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不谙中国的为官之道,而且他知道以当时他的性格,那种光明磊落,是很难在官场立住脚的。因而,他要想法远离官场,从他后来的成就来看,他的离开是明智的,去做最适合他做的事,并且做好,而且做出了巨大成就。

“干一行爱一行”,“七十二行行出状元”,但书生更热爱教书!

(四)边教书边写书

1978年2月,魏书生扛着行李拎着书箱,就到盘山县第三初级中学报到来了,他的生命历史也从这时起,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开端。随着教师地位的确立,结束了东想西求的碰撞,事业有望了,心境良好。半年后由于业绩显著被提升为教导处副主任。1981年与厚道、善良、本分的妻子陈桂芹相识,在他32岁时终于有了美满的婚姻,第二年有了孩子。幸福的家庭给了魏书生无穷的智慧和充沛的精力,使他在教学上干得更愉悦了。在教改路上他才思敏捷,智如泉涌,唯实不躁,于是才有教学、育人、管理的累累硕果。从负责一个班级管理到一所学校管理,他所在班级,所在学校因他而扬名。1986年他被组织上任命为学校校长兼任校党支部书记,同时盘山这个不起眼的普通的中学也因魏书生的存在被更名为盘锦市实验中学,同时定为了辽宁省的重点中学。

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魏书生既坚持上课,又当班主任,他是教书育人模范。在他手下,再乱的班级也会变好,再差的学生也能成长,他所教班级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升学考试成绩每届都名列前茅。虽然他的事很多很忙,但仍然坚持忙里偷闲写各种学术文章。1991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一书再版时,陈慕华、张承先、孙起孟、陈锡联、柳斌等领导同志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座谈会,并对魏书生及其有关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雷洁琼、何东昌等同志还热情地题了词。他的业绩还被拍摄成六集电视连续剧《一介书生》,在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1983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北京召开。与会者中,既有叶圣陶、吕叔湘、苏灵阳、白介夫等声名显赫的教育权威,也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专家,还有香港地区的特邀代表,共约百人。在这群贤毕至的教育盛会上,来自关外东北一座偏僻县城的年轻教师魏书生,虽然已经获得过辽宁省教育厅授予的“先进班主任”称号,获得过辽宁省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称号,也获得过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授予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称号,但他仍然只是个毫不惹人注目的基层小字辈,一个光出耳朵也就算完成了进京任务的普通听众。可当会议进行到第三天时,命运与机缘却又一次与魏书生结伴而行了,由于他在小组讨论上一个10分钟的即席漫谈,使他这座冰山就此浮出了中国教育界的宽广水平。

魏书生的漫谈,在小组里受到了一致的好评,他当即被这个小组推举为第二天全体大会上的发言代表。大会发言,是有时间限制的,每人只能讲20分钟。可第二天,在大会上,魏书生的发言却进一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在他讲了10多分钟后,会议代表们便纷纷向会议主持人递条子、提建议,要求延长魏书生的发言时间。默默无闻的魏书生,获得了整个会议的最大特权,他一口气讲了30分钟。当他走下主席台时,那热烈持久的掌声和连成一片的议论声,便是他的发言所获得的最真实的评价。紧接着,大会发言尚未结束,他就被数家行业报刊的编辑和好几个省市的代表包围了起来,约他写稿,请他讲学,与他探讨他在台上未能展开涉及的诸多问题。结果,一上午的大会刚一结束,大会主席团经过研究,中午时就把一纸顺应代表之意的临时通告贴了出去:当晚原定活动取消,改由魏书生同志详细介绍教育改革经验。于是这天晚上,魏书生便更为详尽细致地给全体与会代表又讲了两个小时,引起了整个大会的空前震动,被语文教学的行家们称为“爆炸性经验介绍”。这样,魏书生这颗中国教育改革的新星,其教育使命也从这天晚上开始,又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内容。

魏书生教改之路从盘锦走向辽宁,从辽宁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世界。他被教育界甚至教育界以外的一些行业认可了,折服了。他也因之而被推举为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会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中语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等。

由于他工作出色,198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联合作出“关于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1989年中共盘锦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魏书生的一生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魏书生对人生价值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认为:

“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一个人为人民创造的价值减去人民给他的报酬所得的差。他极力主张笑对人生,他把生活比喻为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板起面孔,它就对你板起面孔;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魏书生平时话不多,不说客套话,但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见解,也不掩饰自己的真情。他珍惜时间,也非常守时,他常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今天的我应比昨天的我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

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不仅会崭露头角,更会做出优秀的成就!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了传播他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说,四处奔波,周游列国;而今天的魏书生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在短暂有限的生命旅程中能活得清醒、快乐、有意义,纵横南北,遍历中华。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业余教育演说家,魏书生的足迹遍及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部分汉语较为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光在他任职的学校之外,他就为各界人士做了2000多场报告,上了1000多次语文教学示范课……多年来,他出版了自己写作和主编的30几本书,总字数超过了500万字,总发行数在150万册以上。

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语文教学工作漫谈》《给青年教师的建议》《家教漫谈》《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如何做最好的校长》等书籍早就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必读书目,而且还有很多专家学者写文章研究魏书生。事实表明,研究魏书生,学习魏书生,已不仅是一百多万中学班主任的事,更不仅仅是我国几十万语文教师的事,而是我们全社会的事,只有全社会大力研究魏书生,学习魏书生,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蓬勃的向前发展。

一介平常书生,一辈子与书相伴,一边教书,一边写书,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魏书生真是无愧于他母亲的期望,无愧于他的学生,无愧于“书生”之名,是名副其实的“为书生”!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