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教师之后,魏书生一直忘我工作,潜心育人。
《红楼梦》在开篇中有这样的偈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修改,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以这样的痴迷,他才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魏书生为了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魏书生对教育事业就是这样痴迷,这样执著,因此才有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一个人,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地爱上了一项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才能锲而不舍地去做并努力把事做好。
魏书生热爱教育事业,尽管生活清苦,总是以为国分忧,以为民吃苦为乐,情系祖国未来,心付颗颗童心。西方人讲像信仰上帝一样信仰自己的职业,魏老师对教育的热爱,是一种痴迷,一种信仰。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对魏书生的评价最为中肯:“魏书生同志还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都能做到的。……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种真正的共产主义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
魏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痴于教育,一个在育人世界中忘却自我的人。
正如有人说过的,每位老师都爱过这份职业,只是八九分与两三分的区别。每位老师都烦过这份职业,谁都有职业倦怠的困惑。每位老师都爱自己的学生,只是爱优等生与爱所有学生的差别。每位老师都烦过自己的学生,如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倒数第一的学生。每位老师都……但许多老师却过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生活,到底是什么原因?
答案很简单,怎样看待教师职业,树立怎样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魏书生,是教师的楷模!
(二)素质全面的未来人才观
1。辩证全面看待学生
如何看待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绕不开的问题。魏书生的学生观未必是新鲜的,却至少没有机械、片面之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是平等的人,魏书生总是将学生放在与老师平等的位置上,人格上尊重他们,教育教学中信赖他们。民主化的教育思想正是以平等的学生观为基础的。魏书生的学生敢于提醒老师制怒,是平等学生观的必然结果。魏书生主张教师的心灵应向学生敞开,让学生监督老师的言行,是更深层次的师生平等观。
第二,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即承认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优良个性。当学生的个性不适合教师的口味时,魏书生主张克制自己,“迁就”学生。
第三,学生是发展的人。魏书生反对用静止的目光评价学生,好学生固然会继续进步,差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魏老师不仅承认差生可以进步,还允许学生在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他认为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作第101次的转化工作。
第四,学生是内心世界复杂的人。魏书生认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是广阔的世界,心灵是复杂的宇宙,他承认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性、多面性,他让学生进行“两个自我”的“斗争”,他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说看透了一个学生”。
第五,学生是帮助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再调皮再淘气的学生也不会令人厌恶。可以肯定,要学魏书生,不接受魏书生的学生观是行不通的。
2。着眼未来培育人才
魏书生教育教学的一个特色是,始终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放在突出位置来思考,他注目于世界科技动态、教育动态,经常向学生介绍科技信息,介绍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他还设想开设“简明未来学”这门课程。他提出要尽一切努力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安排了很多指向未来的育人内容,诸如“了解国外学生怎样学习”“三十五年后的班会”“注目国外科技”“五千万年后的地球上”“站在月球上想到的”“人是广阔的世界”“两个自我”“比天空更广阔的”……这些内容配合灵活的教育方式,学生获得的就不仅是眼前需要的知识和考试需要的应试能力,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终生的素质。
于漪在谈到学习魏书生时说:“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教师不仅要跟着时代步伐走,思考的问题还应该比生活的年代更远一些,否则就无法教育孩子。”于漪认为魏书生是具有高远教育目光的典型。魏书生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面向未来的人才,他说:“一位负责的教师,最重要的,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眼前知识,更要培养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
(三)服务学生的教书育人观
1。服务学生的思想
在魏书生看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助的关系。那么站在教师的角度,就应该从内心深处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每天背起书包,来到学校,走进学室(不是教室),拿出学材(不是教材,书本只是学习材料),开始自学,遇到问题,查找资料,实在不会,大家商量,没有答案”,再问老师。老师最应该做的,在魏书生看来,就是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因此,还是在他刚上讲台不久,就引导学生画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树,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用“六步教学法”教给学生如何自学语文。思想品德、人格和心灵的成长,学生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魏书生经常跟学生交流如何发现内心深处的两个自我,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优点,即使犯了错误,他也采用一种有利于学生观照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写错误说明书或者填写心理病历……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
如果说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完全是理性的理论认识,那么就魏书生本人而言,他还有充满温情的另一种表述——“愿学生都超过老师”。
1985年,魏书生应邀回到他阔别16年的母校向校长和全体教师汇报他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家在听完他的汇报后,专门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到魏书生工作的学校去听他的课。面对曾经的老师和眼前的学生,魏书生非常激动。当他按惯例征求学生意见,课前一段时间做什么的时候,学生让魏书生当年的老师讲话,魏书生的老师们在发言中追溯当年,给同学们提希望。然后课前演讲魏书生让同学们谈听了魏老师的老师讲话后有何感想,有一位叫冯秀玲的同学表示要努力学习,“将来长大后,一定要超过我们的魏老师”。她的发言让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乐了,三代师生心心相印,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愿学生都超过老师”,这句朴实的话语后来作为一篇文章的标题被魏书生写进了书中。这些年来,魏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心里始终惦记着他们亲爱的魏老师,过年过节的问候,一封封书信,真心实意地和学生一起走过的每一分每一秒,最后都酿成了人生的幸福之酒,更加坚定了魏书生为学生服务的信念。
2。重视习惯的养成
魏书生说过,在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上,不同的辞书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论述。他认为,删去繁琐的学术概念,直揭本质的表述应该非常简单,“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书生从刚上讲台任教到担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始终提倡每天必须坚持的“一分钟”:一分钟的家务,一分钟的日记,一分钟的军歌或校歌,一分钟的踏步走,一分钟的记忆力比赛,一分钟名著阅读,一分钟演讲……最初是五个,后来发展到七个。无论是五个还是七个,都体现了魏书生育人着眼于习惯培养的思想观念。
3。发展人性和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魏书生认为完善的人性就是每个人既有低层次的需要——衣、食、住、行,也有高层次的需要——劳动、学习、创造、亲情、友情、爱情、责任感、义务感,直到具有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人类的理想社会。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界,因此,每个人心灵世界中既有人性的成分也有兽性的因素。猿终于进化为人这一事实,又决定了人一定离至善至美的人性社会越来越近。教师的责任就在顺乎这一趋势,发展学生的人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作的那部分人性。即使对这些需要不那么强烈的同学,我们也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不管这种需要多么难找寻,有的甚至压迫为潜意识,也要叮嘱自己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中,历尽曲折,也要把这种需要找寻出来。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同学们都应该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4。培养自育的新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魏书生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培养自育能力问题。他认为培养自育能力,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和党的利益的需要,当然也是心理上的需要。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育能力呢?魏书生认为,从心理学理论来看问题,任何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自育能力和自学能力一样,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当然也必须经历知、情、行、恒的心理过程才能形成和发展。所以,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育能力的时候,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样,也是通过知、情、行、恒四个阶段来进行的。他将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的内容分别确定为:“知”的阶段解决“自我认识”的问题。认识什么?“认识新我旧我之争”;“情”的阶段解决“自我体验”的问题,即“感受新我胜利的幸福”;“行”的阶段解决教给方法的问题,主要是“制订扶植新我的计划”;“恒”的阶段解决“自我鞭策、养成习惯”的问题,做到“日夜自新无歇时”。培养具有自育能力的一代新人,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