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魏书生的教学特点 >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第1页)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第1页)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

魏书生其人,中等身材,清瘦的脸庞,憨厚的神态,大众化的衣着,汇入大街人群,绝对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可就是这么一位衣着朴实、长相平凡的人,却是我国教育界的奇才——以读书、教书、写书为平生之志的一介“平常”的书生!

(一)永远叫魏书生

魏书生,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农村,6岁时随家迁居沈阳,住在砂山地区,直到18岁上山下乡去盘锦农村当知青。

砂山地区是背靠浑河两岸的农村田地,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它的居民,大多属于1949年前后由山东、河北农村或辽宁省其他地区农村移居沈阳的农民,所从事的职业,也基本是推车摆摊的小商小贩或私人作坊中的小手工业者。这些居民后来以街道生产组的形式组织起来,成了卖菜的、掌鞋的、炸油条的、修理自行车的……20世纪50年代初,砂山地区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晴天尘土蔽日,雨天满地泥浆。这里的居民却自得其乐地住在低矮潮湿狭窄阴暗的房子里,成天跟居民们打交道的基本上都是土豆白菜,臭鱼烂虾,柴米油盐,旧被破褥。家庭里的吵吵闹闹,邻里间的矛盾纠纷,是每天都要上演的生活剧。

魏书生的童年少年和部分青年时代,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部”式的混杂环境之中。但魏书生为何没成为一个小商贩,一个修鞋师傅,一个炸油条的人呢?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

魏书生的家里也跟这里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成天为生计而劳累奔波。可魏书生的家里也有跟其他家庭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这个家里的人都喜欢书,喜欢读书,崇尚知识和文化。在于月萍的《魏书生评传》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魏书生的家庭环境。

魏书生的父亲叫魏景林,母亲叫李忠敏,魏书生是老大,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高小毕业的魏景林,在县城读书时就曾作为全校三个学习优异的学生之一被保送到高等学校去学习深造,是疾病和出身这两条绳索,把他捆在了交河又绑在了沙山,使他一辈子郁郁不能得志。李忠敏这个家庭妇女,在教过乡塾的父亲的教育下,琴书画的技艺都出类拔萃。她读过的文史哲各类杂书赶上了一个文科大学生读过的书。

所以,在魏景林和李忠敏这一对夫妇身上,除了给儿女遗传吃苦耐劳、质朴诚实、与人为善等美德外,也为儿女创设了尊重知识崇尚文化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

在缺吃少穿的五六十年代,魏家和砂山地区大部分家庭一样,也是别无长物的。但承继祖上和偶尔购入的竖版线装书和横版简体字书也攒了不少。每到晚上,识文断字的魏家老小都要各取所需地随意阅读,从来没人出去跑张家串李家地飞短流长。父亲魏景林眼睛不好,不大敢看书,便总是无声地手捧茶壶端坐一隅。李忠敏则不光在家务之余津津有味地遍读群书,还能栩栩如生地把书上的故事讲给尚不会读书的孩子们,把书的魅力以及知识带给她这个人的魅力源源不断地展示出来。

1960年,在那个全国都陷入填不饱肚子的饥饿年代里,10岁的魏书生也开始了他最初的精神饥饿,为了买回那套他渴望已久的《西游记》,他头一次花去了积攒多时的一元三角钱“巨款”。当他独自买书的狂喜过去以后,不免有些恐慌,毕竟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呀。可父亲母亲不仅没批评他,还为他掌握了买书这个学习的重要步骤而奖励了他一顿有干粮的饱饭。(说明:当时物价是,一个成年男子干一天农活,约挣两三角钱,大米是一角钱一斤左右。)

父母的奖励在潜移默化中就告诉了魏书生,只要是为了书,即使是花了不该花的钱也是正确的,也是值得的。更让魏书生懂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的粮食。

魏书生逛书店的习惯,从那时起一直保持至今,弟弟妹妹们稍大以后,他还会率领一批更小的读者出入书店。现在魏家五兄妹早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各自的家庭和各自的生活,一年也难得聚齐一次,但大家只要聚到了一处,在大哥魏书生率领下逛书店的活动仍然是魏家兄妹的保留节目……

黄景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魏书生的家里,这句话却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魏书生的父母尤其是母亲爱读书,对子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崇尚阅读、崇尚学习的家庭里,魏书生耳濡目染,在童年青年时期就已经储备了丰富的知识,这为他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让人艳羡的基础。

魏书生的母亲李忠敏还是一个特别讲究民主的家长,在魏书生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和他发过脾气,从来不对他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发号施令指责训斥,凡事都是讲道理,和孩子们商量着处理他们遇到的问题。

“有一次,小妹妹魏宝荣把在那个年代里性命攸关的粮证弄丢了,母亲不但没打一下没骂一句,还一个劲地安慰吓得哭泣不止的小女儿……”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尊重每一个人和善待每一个人是魏家的传统。魏书生从母亲身上找到了与人相处的关系准绳。魏书生后来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总是用最朴实的话说:“小时候,我妈就是和我商量着做一切事的,我觉得这对我来说益处很大,所以现在我也用商量的办法和学生起完成学习任务。”多年来,他一直是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导师。

于月萍的《魏书生评传》里还谈到了一个给魏书生起名的细节,让人深思:

1950年,魏书生在河北交河老家刚出生时,是被老人命名为魏贤生的,因为按魏家家谱排下来,魏书生属于“贤”字辈,并且是“贤”字辈中的长孙。但是来沈阳后,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无限厚望的李忠敏,却把魏贤生这个名字改成了魏书生。家乡的老人对此甚为不满,指示李忠敏把魏书生的名字再改过来。李忠敏是个孝顺儿媳,她不能抗拒长辈的意志;但李忠敏也是一个思想独立的人,她也不想破灭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在她带儿子回乡省亲时,在有家乡人来她家串门时,她也管魏书生叫魏贤生。

后来,当魏书生该上小学时,当李忠敏知道儿子已经懂事了,可以有自己自主的选择时,她便把魏书生叫到了面前。她说:“孩子,他们愿意你叫魏贤生,可我想让你叫魏书生,我想让你名字里有‘书’,让你一辈子离不开书,你的意见呢?”魏书生已经听惯了母亲用商量的口吻与他说话,他也习惯了即便与母亲意见相左,他也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对母亲说:“我也想叫魏书生,我也想一辈子不离开书。”

从1966年“**”开始至1968年魏书生去盘锦农村当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两年里,曾无数次有人叫魏书生改个名字。那是一个改名大流行的混乱时代,街道名店铺名农村公社名城里工厂名,全都被改得红彤彤火辣辣的,男女老少们把改名更姓当成了“忠于”和“紧跟”的标志。于是,那些嘴上批判形而上学而行动上“形而上学猖獗”的人们,就来动员魏书生了,他们甚至认为“魏”这个姓氏本身就是革命的姓氏,完全应该再配上个革命的名字。你应该叫魏东、魏彪或魏国、魏军呀,他们说,这些名字多好呀,保卫毛泽东,保卫林彪,保卫国家,保卫解放军。他们又说,你要是不愿意放弃“生”字,那叫魏党生吧。为党而生,多有意义。魏书生面对规劝自然不能多说什么,但回家后,他对母亲说:“妈,他们都动员我改名,想让我叫魏东、魏彪、魏国、魏军或魏党生,可我不想改,我就想叫魏书生。你的意见呢?”

李忠敏看着儿子点了点头,认真地说:“我同意你的意见,我也希望你还叫魏书生,永远叫魏书生。”

魏书生妈妈的一句简短的话却洋溢着母亲对儿女的期望,但这不是命令,而是一种家庭民主,就连给孩子起名,孩子改名,母亲和孩子之间都还要“商量着办”,这不正是魏书生在后来的教学中“民主”这个环节的又一次次体现吗?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说明,父母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反之,孩子个性的缺陷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仍然延续封建家庭的教育理念,总是将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把孩子摆在错误的位置。有这种教养观念的家长,有的扮演指挥者,总是喜欢控制孩子,非常主观的向孩子下达命令和要求;有的扮演说教者,整天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进行说教,盲目而且自以为是的给孩子提各种建议;有的扮演惩罚者,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威胁孩子,责骂孩子,惩罚孩子,甚至用粗鲁的武力对待孩子。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大都持专横的态度,强调绝对服从。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使孩子缺少自主权,看父母脸色做人、做事,久而久之,轻则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重者则会形成逆反、蛮横、撒谎、暴戾等心理。

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一些年纪较轻的家长片面的理解西方社会“爱的教育”和“个人重于家庭”的理念,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爱孩子就是关爱孩子、保护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种溺爱的教养态度使孩子从小缺乏自理、自立能力的训练,缺乏责任感的教育,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锻炼。久而久之,轻则好吃懒做、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生活不能自理,没有良好习惯,不能与人和睦相处;重则会形成任性、撒野,为所欲为,或因不适应外部环境而自残、轻生等现象。

其实魏书生的父母早就在言传身教中给了魏书生平等待人、民主待人的启示。作为民主的家庭,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自然人。所不同的,父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自然人,孩子是一个还未成熟、正在成长的自然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抚养与被抚养、监护与被监护、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因此,我应该关爱孩子但绝不娇惯;应该关注孩子但绝不是监视;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而绝不是居高临下,唯我正确;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当成一个与自己一样的有思想的人,而绝不是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一切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听任自己的摆布。魏书生的母亲就连起名都征求孩子的意见,足见民主的氛围在他家里是多么的浓厚。

如果做父母的具有了这样一种心态,就能与孩子平等地相处,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举止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这种尊重就像阳光、雨露,无时无刻不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就会既相信孩子的能力,又正视孩子的能力,时时处处以一个教练的角色指导、点拨、帮助孩子,使孩子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一角色就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表演空间,让孩子尽情地发挥,尽情地表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