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现代教育技术 > 1 1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第3页)

1 1 现代教育技术概述(第3页)

(3)交互功能

能够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

(4)扩充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网络信息,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需求。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包括教学信息、计算机网络和各种教学资源库上的信息更是无穷无尽。

(5)虚拟功能

由计算机仿真生成的虚拟现实世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感知而且能够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

2。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

(1)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能否促进学生的三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形象直观的各种教学媒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

现代教育技术能促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为它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它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可以直接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智力发展。

(2)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是看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效率问题,主要是速度问题,现代教育技术能缩短教学时间,也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引用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所做的关于对学习比率、注意比率、记忆比率的三个实验研究结果。

学习比率:实验研究表明,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注意比率: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集中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

记忆比率:实验研究表明,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口授,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用视觉传授,三个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很显然,视听并用的记忆率大于前两者之和。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视听觉获得知识,能够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育规模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各种远程教育活动,扩大教育规模。如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科研网、I通信网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向学校、社会、家庭传播各种教育知识。一个教师、一个教育信息源同时能为成千上万个学生上课;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许多学校在网上开办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如中央电大的远距离教育,北大等高校的网络大学,国际的网络大学,都在教育规模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这也是21世纪办学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4)促进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它在教育上引起了多方面的变革,使得教育资源多媒化、教学信息数字化、教学形式网络化、教育传播远程化。例如,在教学手段方面,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教育领域,使教育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学方法方面,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学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在教学模式上,现代教学媒体改变了原有教育过程的结构,形成了多种“人—机—人”的教育新模式,在教育教学观念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思想、新办法;在教育理论方面,由于手段、方法、模式、观念的改变与发展,使教育理论及其研究领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的形成。

1。1。4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

传统教学中,长期形成了一套基于课堂、教材的教师素质和能力体系,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技能有了新的内涵,如教师的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已成为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因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其有助于促进和深化教育改革。

1。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在教学手段方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学方法方面,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学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在教学模式方面,随着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改变了原有教育过程的结构,形成了“人—机—人”的教育新模式,远程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个别化学习和交互式远距离教学成为可能;在教育观念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并在它的支持下,促进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的形成。

基础教育实施围绕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观念,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学习、更新知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外,应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设计富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构造有趣味的现实问题,设置富有挑战的学习情景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和创造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开展“身边的数理化探迷”“我是一名记者”“如果我是市长助理”等活动设计。

2。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这是我国颁布的有关教师教育行业内的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它对教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提出了权威的国家标准。

针对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方面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技术与教育教学、技术与教师教育、技术与创新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能力培养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实践平台,是教师学习、运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指南。

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信息化教学环境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随着这些设备的普及和运用,教师如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提高和优化教学,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自然也就成了21世纪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任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作用,将其融合到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愿学、会学、乐学,也就成为在教学一线工作教师的教学实践的重要课题。

3。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了综合实践及选修的内容,如数学中的综合实践运用课题;物理、化学中的科学探究实验;语文、英语中的综合性学习和文化意识等新内容。新课改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也应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践研究和应用。

举一些例子来说,在历史、语文、英语教学中,怎样设计、制作画面活泼、内容新颖的电子课件;在数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入“几何画板”“超级画板”工具,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在地理教学中,能否结合GoogleEarth进行全新的地理学习设计等。

在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实和加强自己的学科教学;如何设计、制作符合规范的试卷;针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又如何高效地分析计算难度系数、区分度和标准差,以便正确地对每个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面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又如何选择、加工并合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以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此外怎样运用网络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时代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自身专业的发展,对每个教师提出了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能否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实际上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的高低,因为如果学生认为使用计算机就是玩游戏时,恰恰就是教师没能正确体现计算机在教学和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可见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非常大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