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 > 1 4 教育信息化(第2页)

1 4 教育信息化(第2页)

①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例如,有一个关于英语词汇的儿童多媒体学习软件,第一幅画面把常用的动作名词和图片汇编在一起,当你选择chase(追逐)一词时,电脑会用声音告诉你“追逐”就是在某人或某物后面run(奔跑)的意思,如果你在有两个小孩的画面上点一下,他们就会飞快地奔跑起来;如果你还想知道奔跑的确切含义,你再在run上面点一下,电脑又会呈现关于run的声音解说和动画。在这样的多媒体学习材料中,各画面之间好像有无形的链条互相串联,这种无形的链条被称为超链,这种带超链的多媒体又称为超媒体。如何把多媒体化教材设计好?如何把多媒体化教材学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②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但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界以及知识者的义务,美国的网上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就是依靠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建立起来的。

③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④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⑤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如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如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⑥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作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其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LearningPortfolio),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⑦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涌现出了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如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

3。教育信息化的内容

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在教育的大变革中,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信息社会的文化基础包含信息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信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显然有赖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而且还因为各个学科教学的深化改革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环境的支持。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学信息化,只有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人(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条件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完成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外部条件和基础。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环境,它包括对教育信息进行各种有意义操作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例如,现代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网、学校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与开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信息化环境,是不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

(2)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各种信息设备的使用、对教育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操作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来完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是指教师与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对教育信息化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的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在学校中广泛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要特别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培养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教育过程的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用以完善教育过程,实现面向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依托于信息化环境,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活动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教育过程的信息化是教育环境信息化、教师与学生信息化的落脚点。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并以这种信息化的教育过程,即以各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使教育的终身化成为大势所趋,信息化社会将是终身学习化社会。

4。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演变

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随着整个教育观念的发展而发生重大的转变。信息技术教育观念正在经历从媒体观到生命环境观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有四个发展阶段。

(1)媒体观

认为信息技术是教师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体。基本观点是: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各种媒体应该综合应用,发挥各自的长处。

(2)认知工具观

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基本观点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和教师工作效率的工具,教学中认知情景创设的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高级思维训练的工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从目前大家关注电脑和网络转向关注人脑和高级思维训练。

(3)资源观

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基本观点是: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从静态的“库”的建设发展到动态的“流”的平台建设,归根到底,人力资源开发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

(4)生命环境观

认为信息技术是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基本观点是: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从关注于“物”的技术环境的思考方式上升到关注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思考方式。从生命环境观来看教育信息化,将涉及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观、学生观、课程教材观、教学过程观、资源建设观、教育评价观、教育技术服务观、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观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和重构。

1。4。3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有效的应用,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力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