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资源准备
教师提供的资源:相关的主题活动网站、辅助研究的量表和样张。
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笔、纸、计算机、照相机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续表
八、总结与反思
总结: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分析学生特征给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帮助学生拟订好课题,并诱导学生顺利进入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起到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确立了课题:简化包装,低碳生活的研究,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并自主分析数据和资料,从而,知道了低碳生活的概念,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到产品包装的现状及其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开阔了视野,提高多方面的能力,真正的发展了自己。
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很认真积极地参与其中,也有少数学生显得不积极不主动,这个时候,老师应及时去鼓励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融入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来。
虽然小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方式很感兴趣,但是由于他们自理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不够,某些家长对这样的活动不理解,对孩子支持不够,导致部分同学不能体验整个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后,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更加活跃,各小组更加团结协助,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简化包装,低碳生活》”研究计划书
观察记录表
采访表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评价表
学生评价量表
案例6-3:《到民间采风去》
所属年级:初中二年级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
1。背景说明
《到民间采风去》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体现的是“人与社会”这一板块,共由五大方面进行。本单元主要截取了其中“乡土发现”这一分项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表达活动与写作活动。要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学生必须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带着问题与思考,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观念与做法,是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一个很具有研究空间的主题。
2。课题的意义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将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并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为了引起人们对这次活动和民俗文化的关注,学生们还将写作新闻通讯稿或小评论、制作旅游宣传册在学校内进行宣传。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在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了解社会等方面得到很多的收获,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普遍对社会实践怀有很浓的兴趣,问题意识较强,能围绕主题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比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与人合作、交流能做到团结有礼,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计算机技术能力也较强。但是在写作方面还需要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有主观的倾向,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合作,还有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羞于与外界的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总目标
走进东莞民间,了解本土民风民俗的传统与发展,调查现代人对传统所持的观点;在校园内举办一次民俗文化展览;并能通过写作新闻通讯稿或小评论、制作旅游宣传册等方式向广大的师生展示东莞的民风民俗,从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2。研究的内容
(1)东莞人有什么信仰和禁忌?
(2)东莞在婚嫁寿诞等方面有什么传统习惯?
(3)你知道哪些东莞本土的传统节日或景点?
(4)你收集到哪些东莞本土的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民间手艺等?
(5)从你收集了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你产生了一些什么想法?你对本土风俗的继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
(6)现代人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
(7)你怎么看待现代人的这些态度或想法?从这次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新的现象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