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哪些内容 > 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第1页)

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第1页)

七、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影响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因素

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从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除极少数省市的一些学校之外,研究性学习还未有效地开展起来。其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式

众所周知,我国人才培养基本上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就是一种以升学为目的,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标准的教育。“应试教育”以统编教材为中心,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极易造成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少参与教学过程,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很少去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以记住教学的内容为目的,考试也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数量为标准,掌握的知识多,考试成绩好,学生的水平也就高,而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则很少去关注。有些教师因我国学生考试的分数高就自豪地宣称,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一流的,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由于我国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拥有”,从而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分数”的过分重视和追求,而对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没有给予实质性的重视。“发现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被一些老师认为是费神费力,浪费时间,是“不经济”的学习,不情愿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2。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长期以来,尽管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理论上讲是全面的、科学的,从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作了要求,但在实际的评价中,常常偏向于对知识、技能的检查,把它们当作“硬指标”,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而对能力的评价缺乏具体明确的标准,常常把它当作“软指标”,这就造成了重知识的学习、轻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这也是我国学生考试成绩好,而研究、创新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

缺乏研究型师资是影响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原因。要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有研究型的师资。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但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科研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如有的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不了解,认为研究性学习只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一种方式;有的教师认为研究、创造只是少数高级人才能做到的事,中小学生不具备研究、创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不适合中小学的教学;还有的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费时费力,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倒不如给学生传授具体的、现成的书本知识等。

(2)强**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落后,习惯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教给学生大纲统一规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忙于接受死记硬背教师讲授的知识,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的内容,更谈不上去发现、研究问题,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研究创造能力受到了压抑。

(3)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淡薄,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特别繁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研、教改和科学研究,其创新和科研能力普遍较差。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因此,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师资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师是否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这一切都成为课程实施的教师影响。

4。学生因素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自主参与、创新精神、合作态度等都影响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和实施。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任务,从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学生是否明确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意义、方法、知识,到学生的选题、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等,都影响着课程的实施。

5。选题的因素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非常重要,具体包括选题的合适性,即符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不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选题的明确性,即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要研究什么?选题的可操作性,即选题在即时即地的情况下能够实施;选题的一致性等,这四大特性构成了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开展和实施的选题因素。

6。学校内部的管理以及条件因素

如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与流程、相关制度建设等影响着课程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对教学的设备、环境和学习的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活动的场所和必要的经费等。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必须为教育提供现代化的物质条件。但我国的教学条件离现代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适应不了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7。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家长、社会媒体、社会团体、企业等因素。他们是否支持,支持的程度如何?这一切都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实施。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对策

1。加大宣传的力度,转变人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因此为了改变人们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看法,为了寻求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应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以及家长会议、与社会各界的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地宣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性;同时要及时地向家长汇报课程的进展情况,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另外还可召开由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宣传媒体参加的有关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成果的展览、演示会等,把学生取得的可喜成果向人们展示,从而得到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减少给这门课带来的各种不必要的困难和麻烦。

2。因地制宜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

3。加强教师培训

这是研究性课程实施的重点和前提,培训结果就是要让老师充分把握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任务。

前期指导阶段教师要做好:课程实施动员,保障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和热情投入活动中;课程实施的相关准备,包括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的指导,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制定的指导,学习小组建立的指导,相关人、事的联系和指导等。

中期监控阶段教师要做好:研究活动的具体指导→质量检查→提供相关研究条件→小组内部系统的协调和完善等。

后期总结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导,成果的交流与展示的恰当方式、方法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广研究的成果等。

4。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

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建立以学校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首的,包括学校各个部门的课程管理小组的领导体制;同时建立校外指导委员会,协调实施工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管理机构采取指导教师的管理与班主任、年级组的管理两个流程实施的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发挥课程实施的合力。

5。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包括教师管理政策、分配政策、评价政策的制定等,突出激励的原则和核心。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从而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前的准备

1。四个层次的动员与说明

(1)学校管理层达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共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