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魏书生的教学艺术有哪些 >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第2页)

一一介平常的书生(第2页)

具有这种心态的家庭成员能平等、和睦相处,遇事互相谅解、互相关心,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父母对子女的优点和努力鼓励、肯定,而对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则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帮助孩子改正。这样的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正向的成长空间,能逐渐培养孩子坦诚友好、大方热情待人,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质。

魏书生不正是像这样有责任感、踏实奋进、讲民主的教育改革专家吗?我们从魏书生的成长经历中看到了魏书生成长在民主而又热爱知识的家庭里,我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多注意些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臆测孩子,我们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就会顺利得多,而且效果要好得多。

在家庭民主的背景下,一介平常的书生就显得不平常了。

(二)读书就是过节

魏书生青少年时期就养成了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什么书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这种阅读看似无益,实则非常重要,这种无功利的阅读为他开阔了视野,训练了自学能力。其中,点亮它生命历程的两本重要的书——《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哲学讲义》,这是魏书生人生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这一时期的阅读为他的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上山下乡做“知青”的时期,魏书生为眼下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便是博览群书,因为这既与他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所必需的思想储备与文化储备。所以,在他小心翼翼扛下马车的行李里,包裹着几十本他从家中精选的书。多年以后,在魏书生那四个像他一样嗜书如命的弟弟妹妹谈到对大哥的意见时,都不谋而合地指出,大哥下乡时把家里的那么多好书都带走了,是唯一让他们耿耿于怀的事情。

很快,农村艰苦的体力劳动和生活条件,就给了这群雄心勃勃的青年当头一棒,使他们从梦想中清醒过来。魏书生这样回忆:

“早上三点半,中午‘喊着’饭,晚上看不见,都在地里干,年终一结算,天天吃不饱饭。不是一天两天吃不饱,是持之以恒地吃不饱。每人平均每顿两个窝窝头,一碗盐水白菜汤。”

饿得头昏眼花,有时还要挑一两百斤的担子,走二三里路,随时可能昏倒。在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想想一般的人怎么过?首先肯定是成天思考吃什么,上顿吃了下顿吃什么,想办法怎么让自己能吃饱并且不被饿死。有谁还会想到去读书学习呢?可魏书生却能天天像过节一样。

魏书生凭什么可以天天过节呢?这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魏书生过节,并非海吃一顿或找借口旷工,而是他不论多忙多累,在田间地头煤油灯下,总能抽出时间读书。对他来说,读书是最为幸福的事情,一读书,就好像自己给自己过了节一样。把读书和过节相提并论,读书就是过节,过节就是读书,可见,魏书生真的是嗜书如命,真不愧为“为书生”!但在那个知识不值钱,甚至有知识就是反动的时代里,要挤出时间看书,并且能静下心来看书,需要何等的耐心和毅力啊!

其次是魏书生长着一张朴实憨厚的面孔,目光诚挚,语调谦和,态度友善,虽然聪明却并不耍小聪明,虽然深刻去并不故作高深,干活舍得花气力,却从不争荣誉抢好处,待人处事既周到细致,又讲究原则,能给人公平正义之感,让人对他依赖放心。所以,领导愿意把责任大但省体力的活派给他,同学们也觉得他去干得那样的活理所当然。于是在别人弯腰割稻子干重体力活时,他可以去当看水员;在别人起早贪黑地打稻子时,他可以去放马。看水放马相对于重体力活而言,就有较多的空闲时间,自然就更能让他天天读书过节了。

看到这个情景,我们也许马上就会联想到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读书生涯,记得他少年时期在家里干农活,准确地说是挑粪,而他怀里揣着一本《三国演义》,一有空就看,以至于看着迷了,把挑粪的事情给忘了,被父亲看见后到处追打。

爱读书的人真是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这一高兴,自然就跟过节有异曲同工之妙了。作为真正的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更要学习他人的长处,从实践中学习更多的本领和知识。这才不愧为书生本色。

魏书生当知青时在一线劳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之后,就到陈家大队的红旗小学报到上班,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他从教的红旗小学的正副校长,是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的张守石和前鞍山铁东小学校长张宝华,而这两个人都是素质极好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扎实,教育实践丰富,而最关键的是,他们都热心助人,正直不阿,也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楷模。魏书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伟大。魏书生又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教书育人的道理。

从此魏书生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更想一辈子都扎根在红旗小学,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腔热血。但后来却又因为外界原因阴差阳错的调到了盘锦电机厂。

到工厂后,魏书生没下车间,而是直接被放到了政工组——一个在那种政治时代里任何人都要对之毕恭毕敬的要害部门。于是,整个工厂所有文秘宣传方面的工作,眨眼间就全被他一人包了,而且干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每天都要参与研究制订工厂大政方针,在办公楼里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却通过刻苦自学成了生产能手,成了个优秀的技术工人,并且成了全工厂工作效率最高的人!

进工厂后,在两年的工余时间里,他已经写了总字数达30多万字的两本专著:《谈改造世界观》(1972年,未出版)、《谈工作方法》(1973年未出版)。在书中,他着重探讨了历史观、道德观、幸福观等问题,提倡克己利人,崇尚节欲奉献,强调精神力量,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尽管在百忙之中仍然保持书生本色!

从一个平常的书生成为一个电机厂的生产能手,而且还写出了30多万字的专著,这期间需要花费多大的心血?需要看多少专业书籍?需要向其他工人师傅学习实践多少生产知识?我们又一次从他的生活历程中看到了上进的、不畏艰难的书生本色、自学能手!

魏书生凭着他的好学上进与工作实绩,不仅连获好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在进厂不足两年的时间,经上级领导部门批准,被正式确定为了厂级领导接班人!

能在不同的行业中取得这么大的业绩和成就,这都得益于他从小就养成的苦中求乐,把读书学习当成过节一样的乐观上进的精神!

由此联想到如今我国国民的整体阅读率:

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与前3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对照前3次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趋势——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比2003年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

此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表现是,还在读书的人群中,读书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总体中,25%的人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里读书时间增加了。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降低,个人读书时间减少的比例却有所上升。

有能力读书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的人在回答他们的理由时,仍以“没时间”为主,占43。7%……

这一组数据让人不得不引起重视,让人担忧。近一半的人不读书的理由就是“没时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魏书生的生活经历,只要我们愿意挤时间,怎么可能没时间呢?魏书生的经历给了我们最直接的启示: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没时间而放弃读书学习,这和当今的终身学习理念完全一样!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不读书的教师更是没有前途的教师!在这方面,魏书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果更多的老师都像魏书生这样,再去培养更多的像魏书生这样爱读书的学生,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真正读书的人就会更多,我国国民的整体阅读率就会上升。愿我们都像魏书生一样苦中求乐,在困境中奋发,把读书当过节一样,在书中寻找快乐!

(三)书生热爱教书

1974年初,开始了“批林批孔”运动。魏书生作为电机厂领导的接班人,作为一个被领导赏识的人,他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魏书生的罪名自然因书而生。

他通过读书,加深了对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的了解,在魏书生的心中,早把孔子尊为先师了。在他的言行中自然就体现出奉儒尊孔,并从来不习惯口是心非。这与当前“批林批孔”的大环境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于是他的言行就开始引起个别人的兴趣了,他继续城实地表明自己对孔子的看法,等于是不打自招地给个别眼红他才干、妒忌他成绩的人送去了把柄。他的两部私人手稿、日记中关于孔子的议论评价,一并被归纳成“完整的反动思想体系”,顷刻间罩在了他的头上。

从此,波及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在盘锦电机厂里的具体表现,就是批魏。电机厂的批魏运动,历经了长达一年的时间,在批判达到最**时,魏书生要连续多日地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分别三次接受斗争,而其间最令人惊骇的消息则是1974年5月初,公安部门将介入这一重大政治案件,对魏书生实施法办甚至处以极刑。这样对人的精神和肉体进行双重折磨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5年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