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魏书生的教学艺术有哪些 > 三因材施教找准点(第1页)

三因材施教找准点(第1页)

三、因材施教找准点

(一)因材施教是根本

魏书生是一个善于因材施教的教育大师。

这个情况不是偶然的,是魏书生在教书30余年的教改实践中形成的,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逐步兴起并与一度普遍流行的应试教育反复较量的时代。我们知道,一定的教育思想,需要一定的教育方法为其服务,才能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应试教育需要的是反复模拟考试、不断强化训练、大量知识灌输的教育方法,素质教育却需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魏书生是人师而不是经师,他的教育思想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他在教改实践中选择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全体学生不同的个性开放出奇光异彩的花朵。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人才花园里才可能春意盎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

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采用的教书育人方法,它也是魏书生的教书育人艺术的一大特色。他说:

“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世界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并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实际上,国家需要我们把现在的学生80%以上培养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就业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同学们都应该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可以将这段话作为了解魏书生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的一把钥匙。

魏书生不管是民主育人、科学育人及其教改实验模式,还是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成功教育,无不体现出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艺术特色。只有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育人艺术,才能够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够尽到人师的责任,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才能够让中华民族的人才百花园里出现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的局面;才能够尽快将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够顺利实现21世纪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目标。

(二)了解学生的个性

采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方法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强调人的个别差异与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主张让人的个性充分发展,认为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魏书生对育人必先知人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说:

“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纵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与教育者相通相印。在这样的前提下,确定的教育计划,学生执行起来会感觉那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为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魏书生花了大量的心血。举一个例,为了了解后进学生的学习心理,他就陪一个后进学生听过150多节课。除了外出,魏书生总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甚至在担任校长以后,魏书生也不设置专门的校长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一直放在班级教室的最后面。他了解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只是从静态上去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而是更注重从动态上去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这就使他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能够随着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其他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教师的教育内容不致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没有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或者不可能完全做到的,但是魏书生却完全做到了。

吕叔湘先生称赞他:“想着的是全体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教育好才甘心,有一个学生没有教好心里就不安。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该说这种精神是魏书生教书育人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古语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浮气躁的教师之所以不能窥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之堂奥,除了教学能力和学问根基的限制以外,往往由于他们没有魏书生这种对学生、对教书育人的艺术的“精诚”。

(三)选用不同的教法

在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基础上,魏书生刻意追求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最佳艺术效果。什么是最好的教书育人方法?魏书生认为,“最好的方法是适合于学生个性的方法”。魏书生还认为,“任何好方法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所以,无论是教师教书育人方法还是学生的自学、自育方法都应该随着情况变化而变化。一成不变的方法可能会脱离实际情况,因而不是好的方法。那么,这个实际情况是以教师的情况为标准呢还是以学生的情况为标准?魏书生认为,当然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正是由于魏书生的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书育人艺术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个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并随着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基础上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自然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写日记为例,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好学生一篇日记五六百、七八百字都可以,差一点的学生一天只写一句话就行,然后引导他们逐步超越自己。写日记是这样,其他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也都是这样。比如说,魏书生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所听有所不听。魏书生告诉学生:

“学生上课听讲,一般说来,老师讲的都要听。但有时老师为了照顾后进学生,讲得浅了,重复的遍数多了,优秀学生就大可不必再听。也有时,老师是讲给几个优秀学生,供他们参加学科竞赛时用的知识,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不必听。”

另外,不同的学生,作业标准也是不同的:在魏书生班上,作业内容是因人而异的,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自己有了较好的习惯,一部分同学语文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500字不可了。这样便重新和同学们讨论作业量。大部分愿写500字的仍写500字。有的同学提出写200字,有的愿写300字,都可以。但一旦确定了数量,就不能随意更改,这个量至少持续两个月,总结出利弊之后再重新制订。1985年那届学生,毕业前的一年中有几名基础好的同学进行不写作业的实验,整整一年,没有写语文作业,也没有课堂笔记本和练习本,升学成绩仍然领先,这跟他们前两年打下的牢固基础有关。

魏书生的作文课针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标准,实行“作文双轨制”:程度高一些的学生做命题作文,程度特别差的学生做“听写作文”——就是老师口头作文,学生听了记下来,重要的句子和词语,还念了一遍又一遍。有几个特别差的学生有生以来的第一篇作文就这样产生了。当然,慢慢地差生赶上来了,“双轨制”就变成“单轨制”了。这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蕴涵着高超的匠心和技巧,因为这对于那些在小学从没写过作文的学生来说,是他们刚好能够登上去的台阶,所以这是适合这几个特别差的学生的特别作文方式。这些学生登上了这一步台阶,当然有了攀登第二步台阶的愿望、能力和勇气,他们的作文能力一步一步地赶了上来了。

此外,魏书生还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比如,怎样读总体语文书、怎样读一类文章等,并且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运用、掌握、修改、补充方法,渐渐就能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们不仅能读教材上那几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能读广阔的文章海洋中有益的文章。由于采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魏书生所教的历届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都能够不断地踏踏实实地进步。他的学生是重点中学筛选过的学生,然而全班学生平均成绩却列全县第一,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四)改革课程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可以二度开发课程,不断更新教材内容。魏书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改革课程内容了。

1984年辽宁省魏书生教改经验学习班上,有一位大连的老师说:“魏书生同志是在小县城(当时盘锦市尚未成立,魏书生任教的学校为盘山县三中)教大语文,我是在大城市教小语文。”他说得很在理,魏书生同志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空间上,不仅仅是在教室内,他经常领着学生去郊游;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仅是讲教材上的文章,他往往用大量的时间去讲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有些外地听课的老师常问,讲这些东西,升学考试也不考,不是白白地浪费了大好的时光吗?魏书生却认为,只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知识面广,听、说、读、写能力强,学生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还用得着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吗?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一般一个学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讲完全册教材,其余的时间都留给学生复习,或增讲一些课外内容。他喜欢讲下面几方面的文章。

1。讲名篇时文

学生喜欢听人物传记,更喜欢离他们的生活较近的报告文学。于是魏书生便常常用语文课给学生讲人物传记或报告文学。

1981年毕业前夕,魏书生给学生讲了陈祖芬的报告文学《当代青年》。内容是上海青年王毅杰,为伸张正义受伤住院后,用两个半月时间学完所剩的两年多的大学课程,考上了留美研究生。还为学生选读了《追求》的报告文学,知识分子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深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晶莹的泪花里充溢着深沉的情愫。王毅杰见义勇为的正义感,孜孜不倦的自学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和伸张正义的勇气。1984年让学生们选学了鲁光写的《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同学们深深地记住了中国女排的一句话:“苦是一付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从那以后,魏书生的学生才想出了在教学楼前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来磨炼自己意志的做法。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魏书生是从第一届学生开始讲,年年讲,届届讲,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海伦·凯勒已成为楷模。她自幼双目失明,两耳失聪,是通过手摸别人谈话时候喉结的振动来学习说话的,经过努力学习,最后获得博士学位。还有成为印度教育部长的塔哈·侯赛因的事迹,魏书生也一直介绍给他的学生听。

2。讲教育、心理方面的资料

魏书生经常在语文课上讲国内外一些关于教育、心理方面的资料。

如讲《加拿大教育一瞥》《美国教育掠影》《日本山口县的中小学教育》《苏联教育改革的四个问题》《哥伦比亚少年教改营》。美国有的中学,选修科目就达到上百种,全国有二百多门选修课。有的学校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实习牢房”,以使学生品尝“犯罪”后的痛苦,而避免产生犯罪心理。日本山口县一些学校,故意让学生赤着脚参加多项活动,理由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哥伦比亚有个少年教改营,里面的管理人员、银行、商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全由犯了罪的少年担当,以唤醒他们做人尊严,结果他们把这座小城镇管理得很出色。

魏书生向学生介绍最多的还是苏联的教育。他向学生们简单地介绍凯洛夫、赞可夫、巴班斯基和苏霍姆林斯基。他还向学生介绍巴甫雷什中学如何重视课外活动。他还多次在语文课上整篇整篇地给学生讲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尽管苏霍姆林斯基的最后一条建议是前99条建议都要对学生保密,但魏书生还是向学生公开了。

魏书生更喜欢向学生介绍国内的教育情况。语文课上,魏书生也常常讲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感觉、讲知觉、讲行为、讲习惯、讲品质的养成,讲人的良好性格的培养等。

3。介绍国内外科技动态

魏书生自己订阅一份《国外科技动态》的杂志,他常常把杂志的内容选来在语文课上讲。讲《五千万年的地球上》、讲《光导纤维通讯》《第四代机器人》《遗传工程新成果》《装配式建筑新成就》《氢在高压下会变成金属》《未来的汽车可能将以空气作动力》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