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看故事《到底是谁的错》中的情景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张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反应?
·张华为什么不把他的感受告诉李科和其他人?
·谁是错的?谁是对的?
·谁应该主动负责?
·结果还可能会怎样?主要人物在什么时候可以做出其他选择?
·什么原因阻止他们做出别的选择?
“阅读《到底是谁的错》中的情景1,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哪个组来分享?”
活动2:《到底是谁的错》情景2(7分钟)
阅读《到底是谁的错》情景2,引导孩子讨论问题。
·陈婷的“痛点”是什么?
·陈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她为什么没有告诉刘曼自己的秘密?
·谁是错的?谁是对的?
·陈婷和刘曼争吵是谁的责任?
·结果还可能是什么样?主要人物有选择权是在什么时候?阻止他们做出其他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到底是谁的错》中的情景2,四人一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哪个组来分享?”
1。每组选一个问题讨论,教师也可以安排好哪个组讨论什么问题。
2。汇报时,教师要注意,每组组员都曾经发过言,而不是总是一个人在发言,可以规定每个学期,每个组的每个成员至少发言一次。
(四)总结与反思:我的“痛点”(10分钟)
教师可以在活动最后指出:清楚自己的“痛点”,并且理解别人的“痛点”可能和我们不一样,对于理解他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善于欺凌别人的人通常善于发现别人的“痛点”并加以利用,使对方出现自己预期的反应,这就是他们的目的,这个问题在六年级专题三“向欺凌说‘不’”中有进一步探讨。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我们清楚自己的‘痛点’,并且理解别人的‘痛点’可能和我们不一样,对于理解他人的行为非常重要。我们的特定行为源自我们的个人经历。我们通常不知道其他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因此有时他们的行为和反应看起来很奇怪。善于欺凌别人的人通常善于发现别人的‘痛点’并加以利用,使对方出现自己预期的反应,这就是他们的目的,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的‘向欺凌说不’专题中有进一步探讨。”
·主题资源
到底是谁的错
情景1:都是他的错
几个好朋友在路边谈话,交谈的主要话题是过周末。有人小声嘀咕,艾罗大笑着,大家基本同意去黑泽。突然,他们听到张华大叫了一声。他是个很冷静的人,说话声音从来不大,喊这么一声让人很意外。大家转头看看发生了什么。难以置信的一幕出现了。张华把李科摁在地上,拳头朝着李科的脸部。他双眼怒睁,发出低沉的吼声,“去黑泽连想都别想,快说,不去!快说!”“喂,冷静点。”艾罗说道。别人慢慢把张华从李科身上拉到一边。斯特一直盯着张华的脸说,“就是要去黑泽”。
几周以来,没有人明白张华当时为何会性情大变。最后还是李科自己无意中发现了原因。一天,李科的妈妈在市场上遇见了张华的爸爸,张华的爸爸告诉李科的妈妈,家人一直喜欢在黑泽度假,直到有一天张华妈妈在那里出了意外。
这下一切都说得通了。李科认为去黑泽过周末花费很少,他觉得这件事大家都会高兴,第一个告诉了张华。他根本不知道黑泽对张华意味着什么。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他肯定不会提这件事。但话说回来,张华也没有说出原因,他怎么会承认自己心烦是因为妈妈离世呢?
之后,李科和张华一直因为这件事闹得不愉快,他们从来没有沟通过。张华对其他人说,“是他先挑事儿的,他活该。”而李科逢人就说要躲着张华,“他是个神经病,我什么也没做他就打我,要不是我认识他妈妈,我早就动手了。”好像双方的矛盾根本没法解决了。最后大家也不碰头了。真是挺难堪,但是事情就这样了?
情景2:都是她的错
陈婷和刘曼在陈婷家说话。两人认识的时间不长,陈婷没跟刘曼说自己“天大的秘密”——爸爸坐牢了。她常常跟别人说爸爸外出工作了,这样似乎说起来好听一些。但这天晚上,她们俩说起了学校一个女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包被人抢走了,刘曼想起了她爸爸说过的话“他们应该被绞死,应该把这种罪犯抓起来,一个不剩,他们真让我恶心。”她对陈婷刚说完,陈婷扇了她一耳光,尖声让她滚出去,刘曼懵了。后来她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为时已晚。
[改编自英国社会情感学习(SEAL)项目课程教材,原故事出处“DepartmeionandSkills,UK,Exjoyment:SodEmotioshangesYear5and6,2005,DfES1373-2005G,page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