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慎独教育实施纲要》出台
(引言)
制定《慎独教育实施纲要》是一个全员行动,它是全体教师历经三年的时间,数易其稿,最终“磨”出来的一份指导性纲领。
因为个体的多样性,如教师的“三观”,还有教育观、人才观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制定《慎独教育实施纲要》是一个全员行动,它是全体教师历经三年的时间,数易其稿,最终“磨”出来的一份指导性纲领。
全员行动是全校教师达成共识的过程,更是今后落实慎独教育的基础条件,这一点,在接下来实施慎独教育的过程中让我们受益匪浅。
更何况,如何实施慎独教育,这在当时对团结四小任何一位同志来讲都是陌生的,当然,也包括我这个校长。
记得那时的每一位老师在业余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查找关于“慎独”的相关资料,平时交流最多的也是“什么是慎独”“怎么做慎独”,全校教师可以说是掀起了学习慎独思想的热潮。那段时间里,学校管理团队的学习与创造的热情也极其高涨,智慧的火花常常在“老师的窗前灯光依然明亮”的氛围里碰撞着、闪烁着。
古语说得好: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想,一所学校的发展能否顺利不是取决于校长的意识、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取决于教师的认可度,和老师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是让全校教师认同和接受的最好方式。
我们几次修订《实施方案》,修改《学思手稿》,“理解、分享、规划、实践、反思、分析、改进”七步法在当时已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把学校要求与教师个体统一起来,而且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思想里、情感里。当老师们开始自觉地、主动地思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的思想与学校的理念开始“相近”“相投”时,学校的发展也就实现了群策群力。
慎独教育就这样在全校铺开。
当然,作为校长,我也在不断地将办学思想、慎独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向教师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培训,在每次确定实施方案之前,我都会在不同层面进行“会诊”,充分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修改、完善,这样,通过积极地沟通和反馈,老师们逐步认同学校理念,进而正确理解并达成共识,从而提升了校长工作的执行力。
这一路走来,我也总结出,因为个体的多样性,如教师的“三观”,还有教育观、人才观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想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共同的教育行为,最终形成学校的主流文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后来,我们之所以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在办公室里,就是希望通过不同的渠道、方式渗透学校的办学思想、行动策略,就是要让老师们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知道我这个校长究竟要带着大家往哪里走。
《慎独教育实施纲要》共分三部分,十二章,包括“慎独”的源出、“慎独”的精髓、“慎独”的时代意义、实施慎独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慎独教育的目标、慎独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慎独教育的评价、慎独文化的建设等。
理解慎独思想
翻开历史的书卷,其实,慎独在我国道德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前人不仅自己得益于慎独,做慎独的表率,也教育后人以慎独为诫。
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并告诫子民。《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遗嘱第一条中说到的就是慎独。他强调:“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慎独就是“以心治身”之法。
从古汉语中“慎”的一些用例可以看出,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专注”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而“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五行》)的说法,就是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而返回内在的心理状态,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心的意志、意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慎独既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以内省为基础、以完善自我为目标的过程,以达到“内省不疚”和“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的境界。
因此,通过深刻剖析慎独思想,我们把其精髓概括为:自律、自省、自强。
自律即自我约束。它是自主选择,自觉自愿,绝非被动与勉强。集中体现在孤身自处,面对物质与精神的**时,从内心的意志出发,自觉自愿地选择与己为善、与人为善、与公众利益为善的行为。自律,是清醒,是本色,绝非盲目从众与随意。
自省即自我反省。它是通过自我意识来清理思想深处隐而不显的不健康因素、省察在微小的事情上有无错误观念的过程。自省还是实现知行统一的重要环节,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论语》)。
自强即自己努力向上。它是在自省基础上的扬弃,是在进取、成功的需求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达到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常人的境界。
所谓“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图自强”。自律、自省、自强构成慎独的三要素,三者既互为条件和基础,又互为目标和结果,相辅相成,有机地、辩证地统一于慎独之中。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把“自律、自省、自强”确定为学校的校训,“让自律成为品质,让自省成为习惯,让自强成为追求”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
“慎独”与时代对话
慎独作为修身自强的方法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原因就在于它符合人们向善自强的心理需求,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强盛的客观需要,更是当下力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时代需要。
慎独以其倡导人们自律、自省的简单的形式,蕴含着人人修养自身、人人文明高雅、人人自强不息的社会价值。慎独的思想光辉,穿越时空隧道,伴随着古老文明走进现代社会。
慎独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它的“自律、自省都以科学文化素养为基础,又以自强为结果”的思想精髓,也必然在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国“立德树人”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很高的时代价值。
在深刻理解慎独思想的基础上,我们自问自答了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