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慎独品质是什么意思 > 第三章 关于成长(第2页)

第三章 关于成长(第2页)

成长不仅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积累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慢慢地得到答案。生命的成长,一定经历过迷茫、挣扎甚至绝望,正是无数个“为什么”,帮助我们学会了思考,打开一扇又一扇通往智者的大门。

当然,成长,必然要经历苦旅,任何艰苦与困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当我们把经历过的各种“难”变成一条条岁月的纹理时,你便可微笑着继续前行。而在前进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我们是会忘记或是丢掉最初梦想的。有些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超人化,而是因为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坚持了最初的梦想,这便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走进北师大

命运总是垂怜心怀理想、仰望星空的人。

2007年11月,我意外地被通知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校长培训班的学习。

记得开班的第一天,时任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副院长陈锁明,开场就引用了儒家思想的“慎独”,强调校长们在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要自律、自觉。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准确地表达当听到陈院长说出“慎独”两个字那一刻的感受。

反观一年来黯淡的日子,瞬间,像是有一束阳光照在了我的脸上。

是的,阳光,总是为执着者照亮前行的道路。

后来,我把学校一年来做慎独教育的思考、困惑像竹筒倒豆子般讲给陈院长听。陈院长当时非常肯定的态度让我如释重负,陈院长还非常热情地对我进行了指导,这使得我的慎独教育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在接下来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有幸走近顾明远、陈锁明、褚宏启、石中英、楚江亭、钱志亮、李烈等教育专家、大师。《学校发展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方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领导》《学校管理决策分析》等,让我醍醐灌顶,启发着我这个刚刚走上校长岗位的新人。

我如饥似渴。

记得当我作为学员代表做结业发言时,我说,能够置身于北师大这座百年学府,能够受到专家、学者、教育大师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对我们来讲,不仅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幸福。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富,更多的是思想、心灵上的启迪。

这次培训帮助我打开了校长如何办学的思想大门。

而在近几年当中,我也有计划地分批次让学校教师走进北师大,让他们同我一样,享受大师们思想的滋养,从而燃起教育热情与**。当然,成果丰硕。

一次教育实践考察

我的确是幸运的。

2008年10月,我有机会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对呼市玉泉区申报“学校管理先进县(区)”的前期考察指导。

带队的领导是当时教育厅基教处的张鹏宇副处长。

那次的检查经历对于我的成长来讲,是一次强烈的助推。

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对于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思想、治学治校的具体措施等,其实校长都是有所思考的。但是,当检查者刨根问底的时候,校长们却往往讲不清楚、讲不透彻、讲不具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反思自己,我想是因为平时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因为没有想清楚、想明白,所以我们就很难把学校的办学思想转化成教师的意志和行为,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墙上张贴、资料室存档而已。

比如我们的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对于直接参与者来讲,每一位教师都会有很多的感受,也会有很多的思考。那么“我们的课改现在怎么样?”“我们的课改应该是什么样?”既然我们讲“双主体”育人,那么“如何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发挥上求得平衡?”再比如,我们追求“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又何为高效?”等等,对于一些操作策略我们思考得是不是很细致?我们常常讲“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怎么要?

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在追问教师的同时,作为校长,我们是不是更要追问自己呢?

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经常问自己这样三个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受其启发,我总结出作为校长,必须思考清楚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思考办学思想是否有理论支撑,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责任教育、赏识教育、品质教育……各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但是正如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各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不同,气候特点也会不同,而气候特点的不同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