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文学素养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历法
1。四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在二十八星宿中,四象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四象在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是指四季天然气象。
2。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见表3-1)。
表3-1五更
3。二十四节气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见表3-2。
表3-2二十四节气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四时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5。干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
6。夏历
夏历是中国古六历之一,传说是夏代创立的历法,原历法规则已轶失,现只能从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内容:采用冬至之月为子月作历算一岁开始,历法年则采用以建寅月开始,即寅正(后来叫做夏正),其大致是采用整数366天为一岁,用减差法和正闰余来调整时差。
7。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
二、古代称谓
1。年龄称谓
表3-3年龄称谓
2。别称
①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②妻父称丈人、岳父、泰山。
③老师称先生、夫子、恩师。
④学生称门生、受业。
⑤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⑥女婿称东床、东坦、娇客。
⑦学堂称寒窗、鸡窗。
⑧同学称同窗。
3。讳称
①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②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③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指称被人尊敬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