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标准测试卷 > 第三 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第1页)

第三 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第1页)

第三节逻辑思维的一般规律

形式逻辑揭示的思维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也称作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含义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也就是说,每一个概念、判断都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A=A。

例如,“秋季运动会开幕式那天,所有的同学都到了,包括几个同学的家长。”同学和同学的家长不是同一概念,不可以混淆。

(二)教育活动中遵守思维的同一性

同一律是关于思维同一性的规律,它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以便人们进行正常的思维或顺利地交流思想。一般来说,同一律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

第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语境自身的同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思维的同一性,确定对概念的认识。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自身认识就容易出现偏颇,从而造成教师自身思想的混乱,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

(三)运用思维同一律要注意的问题

同一律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强制规范着人类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符合逻辑的基本要求。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循同一律的基本规则,保证思维和自身的统一,防止“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错误的发生。

二、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含义

矛盾律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对于这样的两个判断,如果同时肯定为真,就会出现自相矛盾(或逻辑矛盾)。”

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例如,“新来的老师是张老师,也是王老师。”这个老师要么是张老师,要么是王老师,两种情况自相矛盾,不能同时存在。

(二)教育活动中遵守思维的不矛盾性

矛盾律是关于思维无矛盾性的规律,其作用在于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一般来说,矛盾律遵循两个规则。

第一,在概念的运用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同一概念反映不可共存的两个属性,一个概念不能包含互相否定的内容。

第二,在判断的运用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不能承认互相矛盾或互相对立的判断。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思维的一致性和兼容性,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不要前后自相矛盾,以免令学生无所适从。

经典例题

单项选择题:某商场失窃。员工张、王、李、赵涉嫌被拘留。

张说:“是李作的案。”

王说:“我和张、赵三人中至少有一个作案。”

李说:“我没有作案。”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