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是什么 > 第一 什么是知识(第2页)

第一 什么是知识(第2页)

社会化阶段是指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另一个体的隐性知识的传播过程。这是人类知识传播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遗余力地将隐性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显性化,但总有部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难以实现转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将隐性知识进行传递、共享及创新。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不使用语言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如徒弟仅凭经验、模仿和实践就可以学会手艺。

2。外化阶段

外化阶段是通过类比、隐喻、假设、倾听和深度谈话等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人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为语言可以描述的内容,是从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经验转变为概念的过程。知识显性化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共享,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或常规的知识才可以进行传播,深层次的知识则不易为他人获得。

3。组合阶段

该阶段是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一个建立重复利用知识体系的过程。它重点强调的是信息采集、组织、管理、分析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是在不断聚合过程中产生新的理念。私人知识并不能直接共享,可以进行传递的仅仅是知识中的有关观点和信息。他人在接受信息后,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感知、理解和内化,然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新知识。

4。内化阶段

内化意味着新创造的显性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组织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取决于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组织的知识,能否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更新。经过内化阶段,组织竞争力得到提高,知识管理完成一个基本循环。

在上述四种转化过程中,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是核心,是知识生产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个人的隐性知识是新知识生产的核心。如何有效地激发个体的隐性知识,避免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增加四种转化方式的互动作用,将影响新知识的产生水平。

(四)人文知识—科学知识

人文的含义来源于拉丁词“humanitas”(人性,教养)的英文词“humanity”。汉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贲卦》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及人文知识视野中的世界,是一个以人的内在精神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负载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作为知识文化,文科知识自从独立于自然科学以来,就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和含义。“人文”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这里有人的参与,有精神的作用,有以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为主导的复杂现象,有与“物性”相牵连又相疏导的“人性”的多面孔的展现。卡西尔指出,人文领域的成果不是别的,不过是一种强化自身的人类行为的结晶。

汉语中“人文”的含义

1。作为某类存在物来讲,泛指人事,与人之外的自然现象相区别,是人本身或与人有关的种种现象,即与“自然景观”相对应的“人文景观”。

2。作为某类学问、知识讲,它和“科学”相对应,尤其和自然科学不同,因此形成“人文学科”。

3。作为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观点来讲,它与(现代)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等相联系,尤其是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形成一定的人类性分工之后,如果只偏重于后者,就难免或多或少地走向这种思想观点。

——肖峰。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29。

科学是个外来词。19世纪末,日本人把“sce”译成日文“科学”,意为“分科之学”,后被引用到中国一直沿用至今。英文的“sce”一词基本上指“naturalsce”(自然科学)。最早的科学知识一产生就专注于自然本身的运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爱奥尼亚首先创立原初形态的科学:关于基本元素的学说。亚里士多德最早对古代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整理,也是最早对科学进行规定的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科学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释,科学解释就是从有关某种事实的知识过渡到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

一般而言,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精确性、预见性和探索性等基本特征,归结为一点则是其具有实证性。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事业,其最基本的使命是认识客观世界。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本质上是精神的、智力的活动,其成果是发展着的知识系统,科学活动的成果是一种精神产品,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论表达,其最高价值在于求真,即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随着自然的数学化、研究的方法论化、科学建制的分科分层化,近代科学完成了其理性化过程,并构成日后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气质。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其经典之作《科学社会学》(TheSociologyofSce)中将之概括为: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性()、无私利性(disiedmess)和有组织的怀疑(aicism)。这四条精神气质[11]是对希腊所倡导的科学理性精神的一个很好的注解: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是自由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公有性是自由发表和自由探索精神;无私利性是不计利害只求真理的精神;普遍性也就是普遍理性精神,把理性的能力和可能性做了最大限度的扩展,发挥到于希腊人而言远未达到的地步。在科学化的世界图景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思想的眼光永远不能脱离事物本身,应该如实地看待它们的影像。过去一事无成,它的方法、基础和结果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重新开始,使我们的头脑摆脱流传下来、因袭的偏见和意见……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归纳法为方法,发明的技术为目的。”[12]并强调“把得到的真理应用到人类的福利上,是始终要记在心里的目标”[13]。

科学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进步,“代表着一条抽象的思维能力迅速进步的指示线。他已导致具有最高完善性的纯粹理论结构……它已把人类的思维训练到能够理解以前几世纪中有教养的人所不能理解的逻辑关系”[14],使得人类不断地从中学习到新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根本魅力在于将人们引入了“各种首尾一贯、秩序井然的对策符号系统和概念框架去理解和解释经验世界”[15]。

《谈谈方法》中探寻真理方法的四项基本原则

1。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2。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

3。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指导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他们设定一个次序。

4。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法]笛卡儿。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6。

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双翼或双轮,哪一翼太弱也无法顺利起飞,哪一轮太小了亦不能平稳行驶。没有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是盲目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知识融入的人文知识是蹩脚的和虚浮的。因此,必须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比翼齐飞,必须使它们并驾齐驱。(见表5-1)

表5-1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比较[16]

三、知识的演进历程

考察知识的历程,特别是显性知识的发展历程,将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为认识人类社会由传统经现代至后现代的进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17]

四大知识体系

中世纪末,世界上大致形成了四大文明圈: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与儒家文明。它们都有自己相对于更久远和个别文明的较为普遍性的知识体系,如嵌入的编码知识、隐性知识和想象(特定神话等)。然而它们在达到各自扩张的极限后,就需要更具普遍性的知识来穿透文化间的壁垒。

(一)远古时期,只有隐性知识

在隐性知识中又包含有相对客观的部分和主观的部分,前者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后者有种种独特的甚至神秘的体验等,处于二者之间的是想象。在语言和文字形成后,在日常经验继续积累扩充的同时,也开始发生已有相对客观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出现了口诀,如木工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与农时气候有关的谚语,如“日晕风、月晕雨”,等等。

这些最初的显性知识存在以下不足:其一,个别、零碎,彼此间没有联系;其二,处于表象的层面,只是对现象的描述,不知现象背后的实体,更不知现象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其三,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拟人色彩,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四要素和四因说,中世纪的炼金术和炼丹术,文艺复兴初期哲学家的学说等;其四,这些编码知识往往用比喻、格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古人不仅通过哲学和科学来认识世界,“而且以诗的、艺术的形式去领悟世界”,在不同程度上还带有隐性知识和想象的印记。

(二)近代之后,一种不同于四大知识体系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

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不仅能够越过海洋、山脉或沙漠的阻拦,而且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重雾。这种新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市场经济及其规则,以及以此为内容或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等等。

科学之所以能穿透屏障,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人类生成之前,至少是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之前的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因而,对于各民族、对于四大知识体系基本上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技术之所以能穿透屏障,是因为它背后的科学,并且以“黑箱”的形式存在和起作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的穿透力,是因为它们符合人——不论其处于什么知识体系之中——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底线:个人本位和对利益的追求。同期的文学艺术大师,从薄伽丘到歌德、巴扎克,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到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具有穿透力,首先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本性或者说具有“典型”性,因而不同于后现代的个性;其次,这些作品都具有基本的形式,即使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是如此,因而既不同于古代没有共同标准的作品,也不同于后现代对形式的背叛或走向极端的形式主义。

(三)现代社会,知识不断扩展、更新

一方面,知识正在进一步扩展并提升其水平。首先,科学、经济学和启蒙运动的观念进一步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及渗透到广大第三世界。其次,更重要的是,当代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的知识正在走向新的综合。随着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随着种种危机的加深,以及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在启蒙运动提出的有关个人的知识的基础上,将个人综合起来论述全人类的知识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如网络、克隆技术、人类的命运、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地位,等等。另一方面,知识在向其他领域渗透的过程中,正逐步与新的语境、新的生存背景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语境和生存背景主要不再是自然,也不是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社会,而是自然与社会的融合;不再是传统和历史,也不是没有时间感的现在,而是目的和未来,同时又包含有对传统和历史的频频眷顾;更重要的是,不再止于部落或民族的语境和生存背景,而是既有个人又有由兴趣、爱好和习俗所形成的人群的语境和生存背景,同时又包含了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

所谓知识的演进,实际上核心探讨的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问题。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人类文明史不断地发展的过程中,在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知识。“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是极其丰富的,这既是因为世界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也是因为人类具有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神话、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正是由于人类以这些‘基本方式’去把握世界,才构成了人的‘神话世界’‘常识世界’‘宗教世界’‘艺术世界’‘伦理世界’‘科学世界’和‘哲学世界’。”[18]上述世界反映了人与世界的多种关系。“人类把握世界的概念体系既是纷繁复杂的,又是历史发展的。但是,从人类用以把握世界的概念框架的层次性上看,却可以从总体上区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这就是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和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19]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往往执着于真、善、美三个领域,如著名的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判断、判断力批判,也同样对应了真、善、美三个领域的人类探索世界的三类问题。但仔细分析,研究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具有不同的性质:常识之‘真’即是‘真的’(不是假的),科学之‘真’是经过‘验证的’的‘普遍必然性’,而哲学之‘真’则是指‘思想的客观性’;常识之‘善’即是‘好的’,科学之‘善’是指行为对人和社会的正面效应,哲学之‘善’则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应然性’;常识之‘美’就是‘美的’,科学之‘美’是思想的合乎逻辑,哲学之‘美’则是‘是’与‘应当’的统一。”[20]“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为人们提供了三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21]因此,在常识、科学、哲学三个思维框架下,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规范。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