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与其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的? > 第三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第1页)

第三 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第1页)

第三节学校教育中知识的呈现02

四、知识在新媒介中的呈现

(一)作为信息环境的新媒介批判

新媒介对知识的呈现优势首先在于其能做到的全方位立体空间化,然而,新媒介时常只是作为信息环境,未能更有效地作用于人的发展。相对于经典阅读,大众文化经由新媒介对当代的学校和儿童实现了“全包围”。然而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阿德勒的反思,它们只传递咨询、信息,不培养理解力[68]。不可否认,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信息越来越多,而意义却越来越少的世界,信息在不停地围攻人。而信息和知识最大的不同或许是,信息不能养成智慧,只是原封不动地纳入头脑中,不用过多思考,更不用对思考本身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教育面对的形势:电脑依赖症——“电子保姆”绝不是好保姆;手机依赖症——大众文化经由新媒介不仅占据了课余生活,也涌进了课堂,“攻营拔寨”(表面上有教师在授课,而实际上供给学生营养的却是一条条悬垂的大众文化的“脐带”);即使有文学,也只是仅仅满足于情绪体验的快餐文化,校园言情、灵异、腹黑、穿越等主题格外流行,显然在阅读结构上存在问题。

所以,通过新媒介传播知识,首先要掌握的恰恰是关于新媒介的知识。媒介知识包括实用知识和批判知识两方面,实用知识似乎不用教导,批判知识却急需补充。对于新媒体信息,很多中小学生谈不上“中弹即倒”,却也“涵化其中”,缺少识读技巧和反思精神。新媒体对于社会民主的贡献不言而喻,对于教育民主的影响探讨却较少。尽管媒介提供了教育民主的条件,但是更多人尤其下层社会群体却仍然未曾获得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观念。知识民主化大大加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教育民主化不足,又对知识民主化构成了极大的限制,限制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制造”的对学校教育的依赖,使学生无法获得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新媒介中知识的呈现

新媒介具体说来,是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而言,依靠新技术支撑的媒介形式,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互联网、手机信息、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在学校里,电子白板、网络课程、翻转课堂、微信授课、虚拟交互这些基于新媒介的新事物,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后文多有涉及)。但到底该如何看待新媒体及其作为知识载体,还应该去细致地探讨。

媒介能改变知识的形态,是知识的有机构成部分,所谓媒介即信息[69]、方式即意义、物质即思想。首先,不同的知识媒介塑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比如,概念文化下人们更倾向于理性,而视觉文化下更倾向于感性。读图时代过多的视像文化使现代人缺乏深度,难以严肃对待真理,在一个“快速闪光的时代”陷入主次不分、“一看就信”,认识的碎片化造成思维和话语失去逻辑等。过多视像输入还间接打击人的心理努力,使人接受文字性知识的意志变得薄弱。过多通过视像呈现知识,对知识本身是一种伤害。在教学中使用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强调必须要和教师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正在于此。反过来,一定程度结合视像信息则可以激发人的“创感”,对于知识创造有益,这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其次,不同的媒介方式创生出不同的传播效果和意义感。知识意义的建构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前提,如通过多媒体可以提供知识情境,这种情境对于学生结合个人经验建立知识的意义帮助很大。同样的知识,口传、纸质与符码传播、肢体表现、电子传播、多媒体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多种呈现可以照顾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物质性媒介的变革会引发出新思想,生成新的思想范式和知识范式。如印刷术的产生促进了自传和随笔文体的流行,也产生了个人概念或者新的个人主义(“谁写过什么”和“谁干过什么”变得一样重要了)[70]。相对于过去语言文化时代知识的线性组织,多媒体的知识是非连续的、弱分区的,因而会使人的思维更为发散,更适应跨界思维、有机思维。抽象的原理辅以实物、真实细节的随时展现,将改变人们日常的知识表述习惯、表述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本体、物质空间和身体主体的重视。信息激增也使学生或者养成求实的探索的作风,加深对系统思维和复杂理论的理解(但也同时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即思维的懒惰,所谓网络是人神经系统的“延伸”,然而同时亦是其“截除”)。总之,“新媒介与知识形态”已成为新时代教师要长期思考的重要命题。

本章小结

1。对于知识可以给出这样的一般界定:知识是一套系统经验,一套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的经验,它可以在主体间传播,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行动。知识的分类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分法,但是知识总体的集合事实上也不稳定。知识史上出现的知识分类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等。这些理想类型的知识在教育中都是无处不在的。

2。知识的历史演进大致可以描述为:古代社会隐性知识逐渐显性化,发展出的知识多具地方性,近代社会“更具普遍性”的科学知识强势突起,现代社会知识走向精致化、综合化、再情境化。知识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对世界的不同把握方式,神话、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其中以“真”的方式把握世界的是常识、科学和哲学,这形成了知识的疆界。

3。知识高于经验,经验是知识的来源之一,经验的普遍性和确证性不及知识。但在广义上讲,知识也是一种经验,甚至可以说知识最终都可以回归到经验(作为动名词)。常识是普通知识,是基于日常约定或日常经验的个体的相关性知识或地方知识,而知识狭义上仅仅指普遍性更强的科学和哲学知识。“转识成智”或化知识为能力则阐明了智慧、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但知识的呈现可以不依赖实践与行动,但它却是智慧和能力的前提。

4。学校教育中,知识如何“入场”?本书选择了教科书、隐性课程、经典名著和新媒介四个切入点。教科书作为启蒙读物对个体和社会影响至深,但是教科书有其政治学。谁的知识能成为国民的基本知识,教科书如何协调各种知识型以及如何编码,这事关个体自由和社会民主。隐性课程中也有政治哲学主题,通过隐性课程进行规训、控制,以及潜在的对学校隐性课程的抵制都值得关注。经典名著并不是知识或文化的全部,经典阅读亦可以和知识权力、知识民主化联系起来。新媒介中的知识则改变了知识和思维的形态,如何通过新媒体促进个体完善需要每位教育者认真思考。

总结

关键术语

知识

&emeKnowledge

智慧

Intelligence

经验

Experience

隐性课程

InformalHiddenCurriculum

章节链接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什么最有价值”。

尽管本章第三部分仿佛都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讨论,但也渗透着“什么最有价值”的讨论。本章第二部分谈及的经验、常识、智慧、能力这些相关要素,第三部分谈及的知识传递中的自由、民主、公正,还有未谈及的幸福等,到底什么最有价值?

2。外媒称,中国政府日前曝光了部分学生在高考中使用的作弊方法,手段之高堪比007。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中国多省安保人员日前曝光学生使用先进的雷达背心接受场外人士的帮助。报道称,考生通过藏在笔或手表中的针孔摄像机拍摄试题内容,然后通过连接到衣服的铜丝天线装置传输给场外守候在接收器旁的帮手。帮手随后答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把答案发送到考生藏在考场的手机中。手机接收到答案后把声音传送到隐形耳机。

而由中央台曝光的,大学生跨省高考替考事件也是最近媒体讨论的热点。替考者使用指纹膜以求顺利通过指纹识别,但在识别器发出报警后,监考老师却能允许替考者反复违规操作。该地司法部门在央视曝光之后,迅速控制了组织者、替考考生、监考教师、考生及其家长等数十人,据调查部分考生家长“很有背景”。

这其中,“知识”和“教育”之间发生了什么?有知识有什么用?记者、安保、考生、枪手、家长、场外人士、教师、发明家,这其中有什么知识型?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混战”?

体验练习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