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与其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的? > 第三 教育究竟是什么 当代解读(第2页)

第三 教育究竟是什么 当代解读(第2页)

教育

&ion

自然人

NaturalMaionalNoumenon

启蒙

&e

章节链接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如何看待“上学不等于受教育”的观点?

美国畅销书作家约翰·泰勒·盖托(1935—)2008年所著的《大众教育的武器——一位学校教师通过强迫义务教育黑色世界的旅程》(onsofMassInstru——ASchoolteacher'sJhtheDarkWorldofpulsorySg),由北京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翻译为《上学真的有用吗》出版。该书指出“上学”不等于“受教育”,人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盖托还明确地表示了他对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教育的机会的期望,号召大家用互联网和开放市场的力量,结合民间的实践,来真正改变教育现有的陈旧模式。对于这些你如何看?

2。我们什么时候会感慨那简直不是“教育”,教育存在本质与异化吗?

请先阅读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收入吴国平主编《教师人文沉思》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页)一文中的两段话:

在我们的教育中,最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就是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社会的规范、纪律的约束和强求一律的认同。“你为什么总和别人不一样?”稍有棱角的孩子,大概都受到过这种责难。一味地从成人的需要出发,“不该问”的不能问,“不该知道”的不能知道,“不该做”的不能做。当孩子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他最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标准来回答。我将其称为“超强社会化”。“超强社会化”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元结构理论”来解释,即过于强大的“超我”对于“本我”的过度压抑,使得“自我”变得怯懦与猥琐。

概括地说,“超强社会化”的消极后果有二:一是消解独特性,压抑创造性,进而泯灭个性,使人变得平庸、猥琐、谨小慎微和盲目从众,缺乏冒险、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责任承担的能力;二是造成人格的分裂——“超强社会化”使人具有过强的“社会适应力”,这种“适应力”是以掩饰真实的自我为条件和代价的,其结果是造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言不由衷、表里不一。据报载,某位教育家极为尖刻地疾呼:“教育不把人训练成废物就绝不收场!”问题是,无论从动机,还是从效果来说,“把人训练成废物”那还是教育吗?!

很多时候我们会由于现实教育的“丑恶”而感慨那简直不是“教育”,说那简直不是“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存在一个唯一的本质吗?如果“教育”意味着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所具有的共性和本质,那么,那个“丑恶”的教育现实是这个“教育”的异化吗?应该如何处理“异化的教育”和“本质的教育”的关系?

体验练习

1。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吕型伟依据自己从教七十年的体会,把教育归结为三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这三句话被很多的中小学作为学校墙面标语,也给很多教师作为自我砥砺的话语。通过教育哲学的学习,你现在如何看待这三句话?

2。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学科的创立者赫尔巴特在其《普通教育学》中写道:“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至少在这本书内是如此的。”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他是在哪种意义上谈“教育”的?除了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中存不存在“教育”?

3。当代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在其《教育人类学》中吸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提出“非连续性教育”的思想。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教育相应的必然具有非连续性的形式。比如“遭遇”和“危机”乃至青春期都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因素。也可以说,不仅“意向性”教育,而且“功能教育”,即环境的无意识、无心的影响塑造都对成长中的一代有作用。请谈一谈这些观点对你有何启发。

案例研究

最近,聆听了北京一位学者的讲座——“教育经常需要一种随机”,这使我想起了记忆中的一件往事。1998年,我参加中国中学校长代表团访问德国时,中国驻德大使馆一位官员对比中德教育,对我们说了这么一段话:“人需要盐分,但不能叫人直接吃盐,教育尤其如此。”虽然已十多年过去了,我仍时刻铭记。如此简单却又深刻的话语,又一次引起了我对“教育是什么”的深深思考。

……

教育究竟是什么?对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是未来的钥匙。

教育究竟是什么?对学校来说,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氛围。

教育究竟是什么?对教师来说,教育是爱,是责任。

教育究竟是什么?对家庭来说,教育是性格与习惯的奠定,是家庭文化泡菜式的浸染。

(摘自沈茂德:《总在想,教育是什么》一文,见《教育,真的不能简单——一位校长的教育叙事》,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81页)

1。对上述对于教育的界定做“结构性分析”,教育只能从国家民族、学校、教师和家庭出发来界定吗?从学生和教育场域之外的人出发,你认为教育究竟是什么?

2。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叫人吃盐”是不顾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做法。按照是否有意识、是否可以对教育影响做如下的区分:教师有意图—学生知晓是教育(狭义),教师无意图—学生知晓是学习,教师有意图—学生不知晓是灌输熏陶,教师无意图—学生不知晓是交往共感。你觉得上述界定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表述?其次,如何看待教育的目的性问题?没有目的,或者目的较为间接,但产生了教育影响的行为是不是教育行为?

教学一线纪事

教育就是服务

江苏特级教师芮火才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就是服务”的理念。在其担任溧阳市实验小学和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校长以及溧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期间,这一理念得到不断地丰实和反思。下面是其在溧阳市实验小学时期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

(一)学生、家长选师制

场景一:学校为选师布置了展台,对一年级六个班的语文、数学老师进行了合理搭配,并用展板形式把教师的情况向家长做了介绍。选师那天,300多名一年级学生家长百分百参加了选师活动。

场景二:初选结束后,有两个班填写志愿的人数远远超过班容量,有一个班基本持平,有两个班填写志愿的人数远远低于班容量。于是,学校采用最原始、也是最公平的办法——“抽签”确定进入前两个班的学生名单。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