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与其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的? > 第三 教师学习的意义与方法(第1页)

第三 教师学习的意义与方法(第1页)

第三节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掌握学习教育哲学的基本方法。

教育哲学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如果每个人都需要哲学,那么教师更需要教育哲学。在教育学科体系[67]中,教育哲学事实上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基础学科、基本学科、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的教育学科大家庭中,教育哲学其实应和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乃至教育社会学一样,成为基础学科[68]。从教育哲学的基本内容中可以看到,它解决了多数教育学科的最基本的问题,或间接渗透在各种教育理论的争论中,教育哲学对于理解其他教育学科的内容是不可或缺的。此外,不可忽略的是,教育哲学有着鲜明的实践应用取向。这都需要教师更多地明确教育哲学知识的意义,形成学习教育哲学的方法。

一、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教育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有着其他理论学科相同的用处。理论有什么用是一个根本问题,简单来说,理论从三个方面是有用的:教育理论为思考教育问题提供思考框架,这种框架使对问题的思考不至于偏颇;教育理论为实践提供模式,任何理论都会提供一些原理和原型可供实践参照;理论为决策提供参考,理论、经验和不间断的分析比较是决策的三个主要依据。

其次,教育哲学作为人文学科而对教师有用。教育哲学和哲学一样,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关于“应该”的,相对于科学仅仅是对“是”的追求和呈现。教育哲学的关于“应该”,并不仅仅是哲学家和教育哲学家规定的“应该”。通过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研修,在具体情境中,“教师个体”才能决定到底“应该”如何。教育科学学科不是进入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自上而下”地推广,就是经由教育专家“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讲授。教师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哲学,却需要教师自己去按照需要选择,即教育哲学对教育的影响是“自下而上”地达成的。教育哲学可以比附为艺术,由教师个体分别内化而自由表达、自我实现。教育哲学可以比附为中药,依据教育问题和情境,各人所需各不相同(当然,都会由于教师和教育的不同“体质”而有所不同)。

最后,教育哲学能给予教师什么?本书认为,哲学和教育哲学对教师意味着对于下列范畴的理解和关系的处理:好奇与想象、崇敬与批判、整体与前瞻、抽象与实在、理想与行动。教育哲学对于“教师”形同哲学对于“人”,教育哲学时常会“后置”到哲学讨论问题,教育哲学对于教师有用首先是由于哲学对教师有用。教师的个体教育哲学一方面也是直接应用哲学而形成的。而普及哲学思想尤其是和教育密切相关的哲学思想亦是教育哲学的使命。

第一,哲学和教育哲学培养教师对于教育的好奇和想象力。教师是育人的职业,那就意味着教师首先要成为人,而非高级技术员甚至机器。好奇和想象力是人之为人的特征,也是哲学的重要属性。好奇是教师发展的驱动力,面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保持新鲜感和抱有疑问是重要的。而想象力是哲学和艺术共有的,是一种将现象和问题陌生化或进行视角主义的“透视”而获得理解的能力。哲学的方式不是科学的方式,不仅仅通过实验实证来获得结论,哲学的方式是思辨的想象的甚至不一定是逻辑的方式,它基于“一切经验”来做判断。哲学讲科学而不限于科学,这对于“人”及其活动的理解是适切的,因为人本身不是逻辑的、理念的,而是活生生的、复杂的。

第二,哲学和教育哲学培养教师的崇敬感和批判精神。哲学是求真的事业,这是它和艺术的区别。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哲学就是他所坚信的东西。哲学是深刻的、谋求共识的、理性的。哲学能使教师形成对于真理的崇敬感,继而形成对人生、生命的崇敬感。如同哲学和医学一样是讲求人道的,哲学和教育在“精神上升性”上保持一致。哲学和教育哲学使教师保有责任感。一如当今的教育者,需要面对转型期所带来的价值虚无、意义危机、精神家园迷失的精神痛苦,如果没有对个体与社会、公民与国家、民族与人类、责任与理想等方面的责任而付诸理性思考,是无法胜任教育者的工作的。伴随这种崇敬的是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教师需要具有终身教育和自主发展的意识,而批判反思就是支撑这种意识的核心理念,学习哲学和教育哲学能帮助教育者审视自己的教育生活,从僵化的教育程序中解放出来。

案例研究

在日本,当我们参观学生的各项活动的时候,陪同的领导总是强调他们没有特意准备,展示的只是常态下的学生状态,赶上什么就看什么——我完全相信,因为从孩子的眼神中,从个别为我们演出的节目的随意性中,我们感到的都是自然真实。

反观我们呢?几年前我们学校为了迎接日本人而“大动干戈”,演练了将近1个月。为了排练日本歌曲《樱花赞》,全校师生一起行动,从鼓号队,到舞蹈队,到合唱团,到普通学生手持塑料花,一次一次地彩排。

本来说,那一天下午2点客人到,全体师生提前半小时就排成长队等待。还有一个放哨的,只要他们的车快到了,就赶紧给我们通风报信,然后我们就严阵以待。教师指手画脚,批评个别坚持不住、溜号的学生,让他们立正、严肃、摆好姿势。

他们一踏进校门口,管乐声、鼓号声顿时响起,歌声嘹亮,统一的花的海洋在不停地摆动——这一切,似乎比迎接总统还热烈。不过,当你细细观察孩子的表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笑是做出来的,他们的动作是训练出来的——完全没有真实感情的流露。

这一切,以及类似于这种的一切,我们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围城》中方鸿渐对赵辛楣说:“从前愚民政策是不允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允许人民受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是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像你们的报纸宣传品、训练干部讲义之类。”

什么时候我们杜绝虚伪、杜绝形式主义,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把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上,什么时候管教育的官员、校长,不再把教育当作形象工程,什么时候我们教师敢大胆地对一切“少慢差费”的问题大胆说“不!”——

我想,我们的教育就变得踏实了。

——窦桂梅。宣传册及其他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161。

第三,哲学和教育哲学使教师形成整体与前瞻的思维。哲学是爱智慧,哲学的智慧意味着能够从整体、从长远、从他人乃至从宇宙来看问题。哲学和教育哲学能使教师联系地、运动地、辩证地看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例如,教育意味着宽容,教师的核心气质应该是宽容(这种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容是教育的条件,儿童处在发展中,是未成熟的,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应对儿童有耐心,这种耐心来自于对作为类的人的整体把握,对人类命运的同情和关照,对人性的理解等。这样教师才能超越自我局限,真正推动儿童健康成长。对于教育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是一样。教师应该彻底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时代、什么社会”,才能知晓“人应该往哪里走”。

第四,哲学和教育哲学能使教师理解抽象与实在。哲学是抽象的,尽管现代哲学走向具体,如身体哲学、时尚哲学、生活哲学纷纷涌现,但是哲学是概念的游戏,最终仍是逻辑的表达,这种具体也是相对的。哲学的抽象是由于哲学不断地生成概念,或者称为构念、理念,在现实中未必是实存的,它们都是语词工具,但是,通过它们能把握住世界的共相。这种共相是存在于烦琐芜杂的现象和实在背后的。比如,“美”就是一种构念,只存在美的事物和美的感觉,美本身并不是一种实在。然而,美和自由、和真正意义的休闲乃至和信仰相关,这种抽象尽管和实在相距甚远,但是对于实在世界、实在人生的指导却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哲学的抽象,人就只能看到具体,只从结果出发,只在乎可观测的能力及其表现,而无视人性及其魅力。对于教师,这一点很重要。

第五,哲学和教育哲学还能使教师更好地处理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学习教育哲学不仅可以让教育者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从事自己的教育实践,更可以让教育者以理性的态度审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生活。当下的很多教育理想是诗意的、浪漫的,把乌托邦完全建立在过去或未来,而偏偏不建立在现实和行动的牢固基础上,这对教育产生很多的危害。理想和行动应该接洽而非脱离,理想无法贯彻于行动和行动盲目而无的放矢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对于教师来说,成熟意味着能够在理想和行动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也即在理智和情感、科学和实用、共性和个性、传承和变革、同化和顺应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这种“度”的寻找离不开哲学的辩证逻辑。

总之,哲学和教育哲学能够造就“更好的教育生活”。哲学和教育哲学似乎是无用的,但“无用之用有大用”。一方面,它们“间接发力”,使有哲学和无哲学的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差别很大;另一方面,它们也在走向生活,以更能“直接发力”[69],哲学也在经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直接作用于教育生活本身。哲学和教育哲学作用于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调整教育生活中的种种观念。美国学者奈勒说:“无论你干哪一行业,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们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之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70]教育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和哲学中的幸福享受、自由解放、主体命运、权力公正、真理建构息息相关,哲学和教育哲学提供了对于教育生活的基本理解。不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不经审视的个体教育观念也是必须进行批判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生活的活力。基本方式之二是改善教育研究。当代教师教育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是教育研究生活。哲学和教育哲学所能提供的学术态度、思辨训练、批判意识等都对这种生活大有裨益。总之,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坚信一个结论,那就是对于一个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来讲,对于一个身在教育生活之中的人来讲,教育哲学并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

二、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方法

教育哲学并不是神秘的学科,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学科,而是充满睿智教育观点的、充满理智性趣味的学科。学习教育哲学就是要思考教育问题,挖掘思想前提,批判它、审视它、分析它。具体来说,有四个方法可以让我们比较快速地走进教育哲学的学术殿堂。

第一,和思想对话。学习教育哲学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教育哲学史,学习教育哲学不能仅仅学习一家一派的思想理论,而是必须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路都“走一遍”,把人类的精神已经思想过的东西都“思想一遍”,然后我们才有资格选择或者开拓自己的路。历史上的教育哲学不是空白的,而是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了,那些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就凝聚在文本里。面向文本,不仅仅是面向外国那些优秀的教育哲学遗产,更重要的是向中华民族传统中寻求理论资源。所以,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教育哲学史也就是读书,读书就是和思想家对话。以“阅读渗透理论”的方式,实现“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在深厚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超越文本,积累深厚的理论资源。“任何一种新教育理论,只有建立在人类已经达到的理论高度上,才可能比原有理论更高明”,[71]固守前人的研究思路继续下去是不会有所创新的,但是创新的源泉与机缘就隐藏在前人的教育理论中。

第二,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怀疑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没有怀疑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要想学习好教育哲学,首先就是要有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意识。在人类知识的各个学科中,哲学无疑是最有批判性的,哲学永远不会抛弃她那锋利的匕首。教育活动的发展有其构成自身的依据、标准、尺度,这些都是教育活动的根基,而教育哲学的批判就表现为对这些根基的批判。批判有批评之义,意味着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者行为等进行系统的剖析,从而找寻出正确的答案。但是,批判有着更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对现实永远的不满足,力图发现现实的不合理之处,为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地努力。

第三,进行教育反思和表达。对教育进行反思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教育哲学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一种,反思之外还要通过言语和文字表达出来。哲学的反思好比概念语词的“化学反应”,只有交流、表达才能建构起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生成新的观念成果。通过反思和表达,教师才能真正具有教育哲学的公共知识和话语平台。“阅读—批判—表达—交流—行动”构成一个教育哲学作用于教育生活的螺旋,教师成为有意识的教师,教育生活方能在稳定中上升,而不是年复一年地“原地踏步”。

第四,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贯彻和深化。传统的教育哲学往往来源于哲学的演绎,而今天的教育哲学发展的动力则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离开教育实践,想学好教育哲学是困难的。哲学发展已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传统的形而上学式的教育哲学走向了历史的终结,而关注实践则成为传统形而上学的替代品,成为支撑教育哲学发展的动因。今天的教育哲学关注的是社会发展现实中的人的教育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出符合自己时代发展水平的回答。教师身处教育实践一线,对教育问题有着“切肤之痛”和最真实的想法,也最有利于在实践中探索并分析教育哲学问题,发展出原生态的教育哲学。不是为了创造哲学而创造哲学,而更是为了创造自身和美好的教育生活。

本章小结

1。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哲学”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人们还是可以从六个方面了解什么是教育哲学:哲学从疑惑开始;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一种语言分析活动。总的来说,可以把哲学定义为“对各种人类经验的反思”或“对人类最为关注的那些问题的理性的、方法论的和系统的思考”。

2。国内的教育哲学分为中国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其他国家并非没有教育哲学,只是介绍较少。基于国内外包括中国台湾地区教育哲学史以及教育哲学不同界定的回顾,得出教育哲学的三种内涵或样态:审视教育问题或在教育领域提炼哲学问题的应用哲学或哲学分支;审视各种教育理论前提的教育科学体系基础学科;指导人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大众的日常的实践哲学。

3。教育哲学是教育人文学科,事关“应该”和信仰,有着“无用之用”。哲学和教育哲学对教师意味着对于下列范畴的理解和关系的处理:好奇与想象、崇敬与批判、整体与前瞻、抽象与实在、理想与行动。在这些范畴的把握中教师走向成熟。

4。教师学习教育哲学的方法有四个:第一,和思想对话;第二,有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第三,进行教育反思和表达;第四,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贯彻和深化。

总结

关键术语

哲学

Philosophy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