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什么是哲学
学习目标
熟悉哲学发展的脉络,明确哲学思考问题的方式。
教育哲学和哲学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教育哲学离不开哲学显然是没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教育哲学就是用哲学的基本立场审视教育问题,是应用哲学;有人认为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背后的哲学命题和假设,作为思索各教育类学科的理论前提,某种意义上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有人认为教育哲学是要从教育基本问题出发总结出哲学问题,是哲学的一种。凡此种种,可以得出,对于教师来说,接触教育哲学肯定是必要的,哲学的学习不能取代教育哲学的学习。但反过来,了解一些哲学显然可以更好地领悟教育哲学,并促进个体教育哲学的形成。
一、哲学史简述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词汇“фιλoσoф?ɑ”,拉丁语中为“philosophia”,由“philo”和“sophia”组合而成,前者意为“爱”,后者意为“智”,全词合意为“爱智慧”。在中国传统语言体系中,“哲”为聪明、智慧之意。《尚书》中《皋陶谟》记载大禹语:“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尔雅》释“哲”字说:“哲,智也。”尽管中国古代并没有“哲学”这个名词,但是这门学问在中国古代曾被称为理学、道学、玄学等,现代中国学术界中使用的“哲学”一词是经由日本学者翻译而后传入我国的。[1]中国的哲学不是西方意义的,后现代哲学家德里达否认中国有哲学,李泽厚认为那是就狭义的哲学而言。[2]西方哲学重视理性、超验理念、形式逻辑,中国哲学重视情感、生活经验、辩证逻辑。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一样,都是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宇宙根源的永恒追问。在学科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下面将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历史做简单的梳理回顾,以期为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参照。
西方哲学主要指欧美哲学,按照时间阶段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希腊化和中世纪哲学、近代及19世纪哲学和20世纪与当代哲学。[3]古希腊哲学主要是由17世纪经院哲学家所命名的本体论或存在论(ontology)。在苏格拉底之前对存在的追问主要是针对外部世界的,如世界由什么构成、宇宙本源是什么等。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加强,到苏格拉底那里,对存在的追问由外部世界转向人自身,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以及人的德性与生活成了哲学的核心命题。苏格拉底及其之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希腊三杰”,他们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特色,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追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等对后世的西方哲学家影响深远。“古希腊三杰”等智者之后的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犬儒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则构成了希腊化时期哲学的图景。需要提及的是,哲学和科学在古代的分界线并不明确(正如哲学学科和固定的哲学家身份,乃至所有其他学科的体制建设和领域形成都是现代化的产物)。历史编纂学、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与化学、天文学与语文学作为当时核心的科学分支,都和哲学有着积极的互动[4]。随后是漫长的中世纪,经院哲学成为哲学主流,哲学的使命主要是以理性证实上帝的存在及《圣经》的教义,代表性的哲学家有奥古斯丁和阿奎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诞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达,哲学回归了古希腊的传统,重新关注人及其外部物质世界,但却是以认识论(epistemology)的方式存在。在人能否认识、如何认识等问题上,近代早期的哲学家大略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派。理性主义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认为人有先验的认识能力,思辨演绎而来的知识是可靠的,事物共相先于事物自身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唯实论)。经验主义以培根、贝克莱、休谟和洛克为代表,认为人不具有先验认识能力,经验归纳而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事物共相后于事物自身而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唯名论)。当然,近代哲学在其他方面并非没有发展,尤其是实践哲学(主要是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出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哲学主张。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之外,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则关注了自然法则、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分权与制衡、权利与义务、善与恶等一系列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主题。同时,法国的拉美特利、爱尔维修、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发展了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的机械唯物主义,为物质与意识这一本体论哲学问题的探讨增加了辩证色彩。
近代晚期和19世纪是哲学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同笛卡儿一起被称为理性主义哲学的三个巅峰,他们至今对当世的哲学家有深刻的影响。两人均涉及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和哲学美学等哲学的诸多方面。康德综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完成了哲学史上从知识是什么到知识何以可能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而黑格尔在历史和辩证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叔本华、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则发展出唯意志论哲学,向哲学的理性中心发起挑战。马克思基于其经济学(生产力)和社会学(阶级斗争)发展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其影响也更多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同一时期,不可忽略的还有边沁、穆勒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道德哲学,达尔文主义的社会哲学,赫尔德和兰克的历史哲学,以及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和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等方法论哲学。
哲学家语录
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但是)我们必须讲明白:哲学系统的分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24。
现当代和20世纪的哲学派别林立,大致可以归为语言转向(linguisti)和对生存实践的关注两个理路。[5]分析哲学、语言哲学是语言转向的代表,是要把哲学的问题转变为语言研究和语言问题,哲学问题只是语言问题,代表人物有罗素、卡尔纳普、维特根斯坦等。此外,海德格尔声称语言是存在的家,通过语言揭示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则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基本思路,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也将结构语言学用于文化和社会的研究。哲学家们也从生存和社会的角度来寻求哲学发展的路径,重视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对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意义(在中国常被称为人本主义,典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海德格尔与庞蒂的存在论现象学、马斯洛及罗杰斯的人本哲学)。哲学家们开始走出思辨王国,面向社会生活,把研究对象指向人文社会世界,指向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原始部落,乃至权力、财富、性、犯罪、疾病、精神失常等社会和心理问题。哲学从古代的整体哲学到近代各种知识中陆续分离,今天的哲学又在与各门学科互动融合,比如后现代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汇流而来的文化研究。最后,和教育密切相关的还有弗洛伊德、荣格、华生等人的心灵哲学,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哲学,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政治哲学等。
对于中国的哲学,很多教师都或多或少地了解。中国哲学较为明晰的线索见于儒学四期说[6]。即原典儒学为第一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主,其主题是“礼乐论”,基本范畴是礼、仁、忠、恕、敬、义、诚等。由于个人尚未从原始群体中真正分化出来,所以有“生为贵”“人为贵”这样的人本主义主张。第二期儒学(以汉代董仲舒为代表)的主题是“天人论”,基本范畴是阴阳、五行、感应、相类等,受阴阳家影响。第三期儒学(宋明理学,以“程朱”“陆王”及张载、邵雍为代表)的主题是“心性论”,基本范畴是理、气、心、性、天理人欲、道心人心等,受佛、道、禅宗影响。有学者认为,第四期儒学是冯友兰、牟宗三、梁漱溟、熊十力一派。李泽厚认为其思想并未偏离旧的主题,而自认为儒学四期将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基本范畴是自然人化、人自然化、积淀、情感、文化心理结构、两种道德、历史与伦理的二律背反等,个人将第一次成为多元发展、充分实现自己的自由人。儒学四期将儒学和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后现代结合起来。当然,各期虽有主流也有偏支,儒学四期可以兼容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哲学等多种取向。
中国的哲学是为政治和道德人生服务的哲学,对于中国人的观念来说向来是儒道互用,而在社会政治上则是儒法兼施。道家和法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应的墨家和黄老哲学在人文社会之外的自然科学发展方面影响较大。对于哲学来说,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阴阳家和名家也有着较多的影响。
哲学家语录
各种思想中当属哲学最不正常……对万物的思考也必须被思考。这种关于思想的思想被称为反思,也就是哲学……思考与反思的区别在于:思考可以无限地接近事物而不断丰富,可是反思却不断抛弃不可信任的观念,于是思想越来越简单,而真理却未必见得越来越近。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实乃真知灼见。
——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2。
目光聚集到近现代,冯友兰、梁漱溟等人之外,严复、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孙中山、毛泽东作为领袖,其哲学直接影响了社会现实。在现当代对中国哲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有争论,但是有冯友兰、金岳霖、胡适、宗白华等著名哲学家应是无可争辩的。当代学人中,对教师来说可推介的哲学家有李泽厚、高清海、叶秀山、赵敦华、孙正聿、赵汀阳、邓晓芒等数位。
二、哲学的若干属性
究竟什么是哲学?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答案,这对任何一个研究哲学的人来说恐怕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界定,概括出哲学若干共有的属性,以此为思考“哲学到底是什么”提供依据。
(一)哲学从惊讶和疑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