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教育哲学石中英电子书 > 第三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第2页)

第三 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第2页)

究竟是谁在进行“教育实践”?应该说,教师才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教育实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的教育实践”,是教师在一定的情境中所进行的一种道德的、文化的社会性行动。“‘理论’不只是普遍的、抽象的,更重要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的,真正影响教师实践的,不是普遍的、外来的理论,而是教师正在履行的个人理论。”[41]

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实践是生成教师身份的过程,也是不断形成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重要场域。因此,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变革离不开教育实践这一核心立场。凭空想象的教育理论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表象而无生命力,刻意模仿他人的教育理论只能陷入“人云亦云”的窘境,而生搬硬套的教育理论只能使教师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教育理论是一种根植于教育实践的观念形态,只有坚持实践立场,教师才会不断生成属于自身的教育理论。

第二,完善教师的自我反思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唐纳德·A·舍恩(DonaldA。S)在《反映的实践者》一书中认为:“最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内在的所知远甚于其可以言说的。在面对真实实践中独特、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更依赖于在实践中所学会的一种即兴的方法,而不是用其在研究生院所学的公式去解决问题。”[42]在舍恩看来,“行动中反思”是专业人员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教师在错综复杂的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动艺术。因此,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生成并修正那种属于个体的教育理论,在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教师应用既有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理应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支撑下完成的。但教育现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师难以套用既定的理论、模式和技术,而是不得不根据眼前的情境去界定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冲突”进行反思。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师培训时,纷纷采取教育反思的方式进行,但更多地是一种针对操作性问题的思考,缺乏对教育信念的深层次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往往“治标不治本”。因此,只有促进教师深刻反思自身的教育理论,不断完善反思过程,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强化教师的对话与共享机制。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自身所处的教育难题只有作为“同事(workmate)”的教师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教师教育理论的完善与变革需要来自“同事”的协助。然而,在教师间竞争性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情况下,教师合作似乎变得有些困难。其实,当遇到教育难题时,教师具有开展对话、共享经验的主观倾向,只不过这种倾向尚未形成相应的机制。尤其在教师个体教育理论这一内隐性因素出现变化时,“同事”往往是最好的提醒者与倾诉对象,具有协助教师个体教育理论完善和变革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的对话与共享机制,将“我的教育故事”、育人案例等不断展现在“同事”面前,在共同参与中促进教师个体教育理论的成长和变革。

本章小结

1。“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水论”等不同观点下的教师形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2。教师具有促进和激发人类自身的潜能、维护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继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三种功能。

3。教师之所以“为人师表”正是在教师与学生、家长、同行间的关系逻辑中形成的。

4。教师繁重的教育任务、复杂的教育对象、鲜明的教育方式、无私的奉献精神共同建构起“为人师表”的内在结构。

5。教师专业化是历经漫长的历史进程不断建构的结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历史前提。

6。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灵魂,教师的教育信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正遭受着退化、放逐以及割裂的危机。

7。教师的教育权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但“无权可用”、“有权不用”以及“权力滥用”等现象正危及教师的教育权力。

8。积极的选择权与主动的创造权构成了教师的自由,需要为教师进行制度“松绑”,搭建教师交往的平台,推动教师回归生活世界,提升教师的理性判断力。

9。教师的个体教育理论具有实践性、个体性、内隐性、思想性、流动性和抽象性的特征。教师生成个体教育理论需要认清教师个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不断生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总结

关键术语

教师Teacher

专业

Profession

教育理论

&ionTheory

教育信念

&ionBelief

教育权力

&ionAuthority

章节链接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麻辣教师”可行吗?

当电影《全城高考》一结束,影片中教师角色的扮演者方中信就被很多人称道:“麻辣教师”的形象太完美了。其实,近些年来,对于“麻辣教师”的讨论一直持续。教师的性情、相貌、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无论你具备其中哪一条,都可能被称为“麻辣教师”。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泛娱乐化的时代里,教师也在不断展现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打破传统束缚与常规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形象也被进行着富有时代特点的诠释,在展现教师美的同时也为教师身份赢得了一份荣耀。然而,个别教师过分的求异心理,刻意地去标新立异,也往往成为人们非议的焦点。因此,在展现个体性与尊重普遍性的前提下,如何理性审视“麻辣教师”?“麻辣教师”究竟可行吗?

2。教师敢于批评学生吗?

近些年来,学生因教师批评而离家出走、逃学甚至自杀等现象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教师不敢轻易批评学生,生怕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以及自身的职业。当教师的批评权成为一个话题时,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民主、开放的时代里的一个必然课题,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教师如果连批评学生的权力都没有了,学生的缺点谁来指出?学生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成长问题谁来负责?这样想来,教师理应履行自己的批评权,对学生的一些不良现象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胜任起教师的身份与责任。

体验练习

1。当有人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工程师”时,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这首脍炙人口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颂着教师的辛勤、奉献以及执着的从教热情。动人的歌词、亲切的话语、优美的旋律,让很多教师为之感动。作为未来的教师,你对这些歌词有何感想?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